不要假裝很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假勤奮的人都有的「3個壞習慣」

7271

生活中或者是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人看上去總是特別勤奮,在工作與學習方面總是花特別多的時間,然而效果卻很差。他們往往工作與學習效率低下,並且很難有更高的發展。

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的勤奮,他們只是「想要勤奮」而已,是「我必須勤奮」這一類的心理暗示在敦促他們不斷努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假勤奮」。那麼,他們普遍都有怎樣的特點呢?心理學家總結出假勤奮的人都有的三個壞習慣。

1、同情自己,自我感動

同情自己,自我感動

首先是自我認知缺乏準確性,經常自我感動,通俗地講就是總是同情自己、心疼自己,而失去前進的動力。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懶惰久了,稍微一努力,就覺得自己是在拚命。對於「假勤奮」的人而言,他們同樣是渴望努力的,但是他們往往將自己的內心感受來作為自身「是否努力了」的標準,而不是客觀的普遍狀況。因此,他們在制定完某個工作、學習計劃之後總是不能有效實行。

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一般是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缺乏的體現。這一類人普遍缺乏對自我能力、狀態的客觀評價,他們在工作學習中往往會不顧自身客觀條件而追求過高的目標,而又對自己的努力程度缺乏準確的評價,因而最終放棄。並且,由於他們的主觀意願往往是積極的,所以「假勤奮」的人大多處於制定計劃與放棄的不斷循環之中,自然也就難成大事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做一個客觀的自我認知,在制定計劃時根據自己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避免「眼高手低」的現象發生。

2、專注度低、做事效率低

專註度低、做事效率低

其次是效率的低下。由於思維方法、專注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辦事效率。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專注度,有的人能夠在工作學習時全神貫注,全身心投入其中,儘管花的時間不多,卻完成了很多任務。

而有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干擾,不斷做著與任務無關的零碎小事,不斷想著與任務無關的內容,這樣一來,儘管時間花了很多,但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卻是很少很少。同時,由於大量時間的投入,人會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充實感」的假象,而更加意識不到背後的危機。

其次,不同的方法與思維模式有著不同的辦事效率,這一點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非常明顯。以英語學習為例子,有的人憑藉對意義的理解與聯想記憶法,能夠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的單詞,且不容易遺忘;而有的人則是機械地重複背誦、讀寫,時間與精力花了不少,對語言學習的實際幫助很小。因此,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運用,應對問題要有足夠的思考,不應盲目行事,浪費大量時間。

3、過分追求某一種能力的進步

過分追求某一種能力的進步

最後,是過分追求某一種能力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一個人能力高低的評價主要以綜合素質為依據,而不是某一個單獨的方面。儘管我們常說「術業有專攻」,但是那也是建立在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真正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他的下限而不是上限,你在某一方面的優秀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你的某一項明顯的缺點卻往往決定了他人對你的看法。

心理學木桶效應(Caskeffect)告訴了我們,真正決定職業高度的是我們的缺點。很多「假勤奮」的人由於強烈的上進心與懼怕自身的短板的心理,往往只能從某一方面的發展來獲得成就感,並被表面上的優勢所麻痹,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在工作實踐中處處碰壁。

在他人看來,「假勤奮」的人總是在努力奮鬥,總是在不斷學習。但是他們並不能準確理解自己的能力與努力的目標,也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結果往往面臨失敗的結局。而「假勤奮」的後果還不止於此,由於大量時間精力的投入,他們在付出更多的同時也必然對自身有著更高的期待,一旦失敗,也就意味著更大的挫敗感與強烈的落差感,長此以往人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因而一蹶不振。

在生活中,「假勤奮」無疑是對時間與生命的浪費,它不是懶惰,卻比懶惰更可怕;它同樣不是勤奮,卻比勤奮付出了更多。

 

文字編輯:Elisa │ 核稿編輯:Tina
本文由董事長網搜整理製作,非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