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笨人」成功有10道(深度好文,獻給不聰明的我們)

3912

曾國藩:「笨人」成功有10道(深度好文,獻給不聰明的我們),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終於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說完,小偷把曾國藩背的一段,流利地背誦了一遍,就揚長而去。

曾氏一族的天資並不出色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別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這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國藩的「笨人」成功之道:

一、「勤」之道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笨人,普通人最需要的就是下「笨功夫」,要勤不要懶惰

據說,曾國藩考秀才考了9次,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二、「敬」之道

曾國藩在給兒子的遺訓中說,主敬則身強,他說,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散縱則越來越懶惰,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敬以存心」,身心都會湛然澄澈,就好像一位精明的主人,能夠將自己家中管理整飭得井井有條,而心如果不敬,就像一個家沒有了主人,各種混亂就會隨著而來。

「敬」就是謹慎的狀態度、敬就是不懈怠的狀態,人只有保持這種狀態,才能不斷進取,似有天助。

三、「靜」之道

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都從「靜」中來,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復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整天慌裡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曾經對此有精闢的論述。他說人到中年,見聞增多,閱歷漸豐,人脈繁富,辦事有方,這是好事,但同時人也變得思慮過重,慾望太多,精力分散,神誌紛披,則又不是好事,如何讓複雜變得簡單,讓紛披變得清澈,讓分散變得集中?這需要靜以修心,「靜」是去「躁」的良方。

四、「誠」之道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佔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曾國藩說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則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李鴻章作為他的弟子,也時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國藩卻因為愛李之才,始終不改對李鴻章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李鴻章因此終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開口不離「我老師」三個字。

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指揮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楊一役」的最終勝利,曾國藩的精神核心可用一個「誠」字予以概括,不投機取巧,不做苟且之事。

五、「謹」之道

所謂「謹」就是指謹慎,就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調、收斂,不要得意忘形、貪得無厭。曾國藩常常講,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他說人生最好的狀態應該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正因為他時時秉持這樣的理念,在打下南京城、剿滅太平天國、手握三十萬重兵、部下竭力勸說他面南背北時,他才能抵禦誘惑、不為所動,從容寫出「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樣境界高遠的詩句。

六、「恆」之道

所謂「恆」指的是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曾國藩給自己規定,必須做到自訂的十二條功課,即: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須遵循的規矩嚴格施行,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滌舊生新

為了明確修身勵志的理念,曾國藩把自己的號改為「滌生」,所謂「滌」就是滌去過去不好的東西,「生」就是重新獲得新生。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決絕心態昭示他告別過去、追求嶄新境界的決心。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這本書,意思是要我們於從前之惡習、惡業決裂,斬斷與過去不好的自己的聯繫,從新開始,修身立業。《周易》、《大學》都強調「日新其德」,意思更近一層,要求我們每天都要斬斷與過去惡習的聯繫,每天都要更新自己。

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畝田,有心人卻不懂耕種,只想著收穫,這註定要落空,人生應該首先學會耕耘,才能考慮收穫。

「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曾國藩最先說過這句話。很多人都以為曾國藩只要耕耘,不要收穫,其實不然,曾國藩的意思是你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擔心收穫,只要耕耘,自然有一天你就會有收成,期待豐收,那你精神壓力很重,會徒增苦惱。

把握當下,守一不移,只要去努力了,將來就會有希望,擔憂和等待,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準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不期然而來到。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

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做善事最快樂,因為不求別人知道;做善事最痛苦,因為十分害怕別人知道。中國有句古話:若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所以做了事情不被別人知道是很難的,也就是說想要隱瞞壞事是很難的。行善可帶來心境的快樂,行善能生髮人內心的陽氣。

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我們做任何不好的事,心裡都會不安、不快樂、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假使你真正絕對無條件地行善,幫助別人,有利於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曾國藩被很多人視為成就大事業的榜樣,堪稱近代聖賢,他總結一生的經歷,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你要成就大事業,就必須志向遠大、行善積德,所以,曾國藩時刻告誡家人,多做善事、救助貧困等,所以曾國藩整個家族得以旺盛發展,行善積德,不僅讓一個人家庭幸福、成就事業,且會讓一個人開心快樂、心想事成。你要經常反思,你做了多少善事?

一生之成敗
皆關乎朋友之賢否

《周易》上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人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很大程度上能反映這個人在道德、做人做事等方面的品味,在交友方面,曾國藩總結了「八交九不交」的原則。

八交:

1.要交勝己者。從其身上學習優點,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結交這樣的朋友,對人生大有益處。

2.要交德盛者。心態平和,總是稱讚別人。

3.要交趣味者。心胸開闊,生活態度積極,和這樣的人常來常往,可增加無限人生樂趣。

4.要交每事吃虧者。凡是每事寧願自己吃虧,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必為君子。

5.要交直言者。「直友難得」,能直言不諱者,往往存誠務實,患難時每每即是這樣的人還在你身邊。

6.要交志趣遠大者。有宏大抱負之人,必能成就一番事業。

7.要「交惠在當厄」者。在別人困難的時侯,肯出援手,最為可交。

8.要交體諒人者。能理解人、體諒人、體貼人,可稱宜友。

九不交:

1.不交志不同者。志不同者不必強合,勉強之事,必不能久。

2.不交善於奉承,姦得過分的人,應當遠而避之。

3.不交恩怨顛倒,全無性情者。這種人沒什麼人情味,今天仇人,明天知己,反覆無常,交不得。

4.不交不孝敬長輩,不友愛兄弟的人。

5.不交迂人。迂腐之人頑固而不開化,一事不合則輕率決裂,且引以為恨。

6.不交在別人傷心時,還去落井下石,責備別人的人。

7.不交好佔便宜的人,特別是不要發生經濟往來。

8.不交孤傲刻薄,口含怨言,德性輕薄的人。

9.不交忘恩負義的人。

很多人不成功,總急著怨天尤人,但其實只是你尚未付出足夠的努力罷了,只要肯做,即便要花上個幾年,那成就是別人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