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管理大師:找到正確答案其實不難,找到正確問題才難!

1557

重要且困難的工作一向不是去找到正確答案,而是找到正確的問題。
──彼得.杜拉克

比找到新答案更困難的是什麼?

2017年6月,上海一處新開放的活動空間迎來第一批訪客,這些人快速沉浸在他們從未體驗過的情境氛圍中。他們先坐下來完整欣賞一場結合了音樂與詩歌的音樂會,接著,他們去一個建築尺寸如實物大小的展示區裡逛逛,裡面有一些市鎮裡的尋常風景:一座有池塘的公園,池子裡還可划船;一處戶外市場,設有兒童遊樂區;另外還有一間咖啡廳,坐滿了閒聊的顧客。

你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重點在這裡:他們是在一片漆黑當中體驗這一切。他們東絆西倒,他們撞上東西。他們大笑,但同時也很困惑。誰都沒辦法好好完成這趟旅程,只能仰賴專業且機敏的導覽員,而這些人當然都是盲人。

這場活動名為「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是安德烈.海勒奇(Andreas Heinecke)的精心傑作,1989年時他在德國法蘭克福打造出第一個場景。如今,他所創辦的社會企業在幾十國營運,一方面為盲人創造就業機會,一方面也讓明眼人了解盲人如何過生活。千百萬訪客都去體驗過,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引發人生改變的重要時刻

黑暗中對話

這一切都從一個問題開始,精準來說,是一個經過重新建構的問題。30多年前海勒奇任職於一家電台,他從一位經理口中得知,有一位前員工即將再度回鍋。這位男士出了一場嚴重車禍,他受了傷,因此眼盲,但是他希望能再度就業。電台請海勒奇協助這位同事,讓他重新回歸職場。

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海勒奇全無協助這類人士的經驗,但是,他馬上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讓有這類殘疾的人也能做一些合乎職場標準的工作。直到他深入理解同事之後,他才發現自己之前問的問題太過簡化了。他把問題轉了個彎,變得更正面:什麼樣的工作場合能讓盲人發揮他們的相對優勢?「黑暗中對話」這個想法就這樣竄入他心裡,點出一條路,成為他的終生志業

很多重大的進步就是這麼來的。人們用後來證明可發揮觸發作用的方式重新建構了問題,這類問題消除了思考的障礙,不再受限於過去的假設,並把充滿創意的能量導入更有益的管道。一直覺得被困住的人,忽然之間從中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受到激勵而開始努力

這樣的洞見如何能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經營工作與人生。如果要靠提出更好的問題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那會如何?你要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會看到很多深富創意的人在各種情境下奮鬥,並理解營造特殊條件、使得我們比較容易聽到並注意到可用於切入問題的新角度,是有可能的養成習慣,先停下來重探問題、別急著提出答案,也是有可能的。然而,在探索這些方法之前,得先說服你付出這些努力是值得的。你要先能識別某些類型提問當中蘊藏的力量,並避開陷阱、不要悶著頭去解決以老套方式呈現的難題。

每一次突破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好的問題

柯達

追溯任何創意性突破的原創故事,我們很可能會發現轉捩點就是有人改問不同的問題之時。身為一個長期研究創新的人,我不斷看到這一點;這方面的故事說也說不完。舉例來說,來看看快照的原創發明。攝影術比柯達(Kodak)創辦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更早出現在世界上,1854年出生的他,很年輕時就對攝影感到興趣。

24歲那年他做足準備,要去闖蕩各國,此時他發現要隨身攜帶精密又昂貴的攝影設備是一項大工程。就速度和品質來說,捕捉攝影畫面的技術多年來穩定進步,但是一般認為攝影是一項專業人士、或至少是認真且富有的熱情愛好者才能從事的活動,這樣的假設仍存在。伊士曼在想:能不能把攝影變得不那麼麻煩,讓一般人更容易享受其中?

這個問題聽來夠大有可為,激勵伊士曼投入研究;這個問題也夠讓人熱血沸騰,讓他得以邀集他人協助。26歲之前,他已經創辦了一家公司,8年後(1888年),柯達的第一部相機問世。這部相機不僅用新式的乾底片科技取代了濕式乳膠版,更是當今經理人所說的「商業模式創新」。從此顧客不用再具備沖洗底片的技能與裝備,反之,每當拍完一捲百張照片的底片之後,把這部小巧的相機送到公司沖洗就可以了

柯達相機大為風行,但是問題仍在。到了1900年,伊士曼和同事們又推出了「布朗尼」(Brownie),這台要價一美元的相機非常簡單,連小孩都能操作,而且非常耐用,士兵帶上戰場也不是問題。

如今當我身處麻省理工學院這隨處可見創新者的忙碌蜂巢,我看到很多人想到、提出帶有同樣力量的問題,讓想像力活躍起來,也讓其他聰明人願意付出心力。此時我要先提一個人:傑夫.卡普(Jeff Karp)。他是一位生物工程學家,負責管理一間專研仿生學(biomimicry)的實驗室。

如果這個詞對你來說很陌生,且聽我建議,理解這門學問最好的方式是問以下這個問題:「大自然如何解決問題?假設我們的討論主題是要做出一種在潮濕部位仍能牢牢貼住的繃帶,比方說用在剛剛進行過手術的心臟、膀胱或肺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從蛞蝓、蝸牛和沙堡蠕蟲(sandcastle worm)身上學到什麼?過去從沒人問過這個問題並不奇怪,然而,一旦有人提問之後,卡普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就快速推展,最後推出一種如今廣泛使用的產品。卡普就說了,大自然會替試著向它提問的人提供「五花八門的解決方案」。

透過探索大自然以尋找新構想。」他解釋,「你能挖掘出許多觀點,如果只留在實驗室裡將會錯失這些。」

有時候,光是提出不同的問題,就能馬上得到洞見,出現嶄新的解決方案,讓人不禁拍著自己的額頭,原來答案根本很明顯。(我可以想像,早期的雜誌從業人員一定問過:「為什麼我們不能向訂戶收取極低的費用然後賺廣告錢?」或者,從比較近期來說,也必定有人問:「如果我們不再譴責酗酒、認為這是一種道德上的失敗,而是當成一種疾病來治療,那會怎樣?」)

這就好像新的答案就嵌在問題當中,只要問對了問題,基本上就能得到答案。更常見的情況是,找答案需要時間,但是,建構問題會讓人得以踏上追尋之路。就像伊士曼或卡普的提問一樣,帶著觸發性質的探詢開拓了空間,容納了新的思維,也召來了協助,而且通常是在其他領域受過訓練的人拔刀相助,也為這項工作增添了新的愛好者。

創意提問力

同樣很重要、也該一提的是,當我在談問題中蘊藏的力量時(亦即,問題能揭開新機並帶來突破性的構想)多半強調正面之處,但是,問題也具備可以協助人們面對負面威脅的強大力量。有一個方法可以思考好問題的用處,那就是要知道有一些「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帶有固有危險。設想一個簡單的圖示:用一個二乘二的矩陣來描述你對某個情境的理解。用一個軸代表兩種狀況:你的成敗取決於眾多因素,有些你很清楚,有些你不知道。

另一個軸則代表你有多清楚自己需要哪些資訊知識、又有哪些不足之處,這是指,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你需要某些資訊才能解決問題。這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並不知道某些事,比方說,如果你是將軍,你知道敵方有軍火庫,但你不確定位置在哪裡。你知道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但,更麻煩的是,有些事你不知道自己並不知道。有些事你甚至連想都沒想過,更遑論要問。

布希政府曾懷疑伊拉克的武器發展情況,在一次知名的討論中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就引用了這套架構,並指出「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通常會造成嚴重潰敗。商業策略專家也認同,認為摧毀企業的破壞因素通常就在這裡冒出頭。我們可以回頭看看柯達,這便是一個經典範例。享有百年成功之後,這家企業遭受重創,起因便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他們需要快速重新打磨與進行組織再造,以便因應顧客忽然且大規模地轉向數位攝影

或者,來看看較近期的範例,想一想計程車業,這一行「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是成千上萬的一般用車車主透過優步(Uber)與來福車(Lyft)等服務成為司機,因而造成衝擊。五年前小黃車行(Yellow Cab)管理階層開會時有提過這類問題嗎?如果有的話,結果則證明他們沒放在心上。(小黃車行是舊金山規模最大的傳統計程車行,2016年1月時申請破產保護。)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發展應該是可以預知的;誰能反駁這一點呢?畢竟,引發徹底變革的破壞性創新者就預見了。但是,對於忙著用舊有模式經營企業的人來說,要得到同樣的洞見,必須跨入讓人不安的領域:離開他們尋常的工作領域(在這裡,他們知道自己並不知道所有答案)、邁入他們連適當問題都提不出來的地方。

因此,我主張,在面對正面機會與負面威脅時,如果一個人能重新斟酌自己的問題,然後提出更好的問題,會得到比較好的答案。實際上,我要推動這樣的想法,變成一項更大膽的宣言:少了更好的問題,就不可能有顯然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換個問題,你就只能在同一條路上努力循序漸進,無法有重大突破

本文節錄自:【創意提問力:麻省理工領導力中心前執行長教你如何說出好問題】一書

創意提問力

【作者簡介】

海爾‧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

海爾‧葛瑞格森曾任麻省理工學院領導力中心的執行董事,現任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領導與創新資深講師。

他是一位勵志演講人,和許多知名組織合作,包括香奈兒、迪士尼、巴塔哥尼亞公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世界經濟論壇,也獲得五十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表彰為最創新的人之一。他寫過或與他人合作過十本書,翻譯成十五國語言,包括暢銷書《創新者的DNA:5個技巧,簡單學創新》。

葛瑞格森和他的妻子蘇西住過英國、法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後在波士頓北岸定居,在那裡從事他終生摯愛的業餘嗜好攝影,他的妻子則是一位雕塑家。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本文由時報出版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董事長碎碎念》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職場行銷、成功守則、名人勵志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董事長碎碎念》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