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理查茲:聽別人的意見選股必賠

2324

我相信所有的投資錯誤,其實是投資人的錯。投資本身並不會犯錯。 我們常常忘記,投資就是做出取捨。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掌控一切,直到我們對某一項投資商品點了頭──我們決定要對這項投資提出哪些問題(如果有任何問題的話)、決定要問誰、決定投資多少錢、何時進場?

好股票也會賠錢,問題在人

如果這項投資表現得好,我們就會開心的想:「是我挑對好股票。」賺錢的時候,把功勞歸給自己的感覺真好。可是一旦住進套房,那就是別人家的錯了。我們指責把賠錢的金融商品賣給我們的人、那些搞垮經濟的混蛋銀行家、政府的支出失控、媒體的謊言、巴西的爛天氣……隨便哪個代罪羔羊都好。

這種情形總是讓我想起小時候,有一次我在使用除草機,不小心輾過灑水器的噴頭。當時我跑進屋裡告訴媽媽,說是除草機撞壞了灑水器,她耐心的向我解釋,除草機不會撞壞灑水器,推著除草機的10歲男孩才會。

我們在投資上也總是這樣,如果自己沒有做足功課(找出灑水器的位置),行為又很糟糕(輾過灑水器),怎麼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決定而責怪那些投資商品,我們得承擔一定的責任,否則就會不斷重蹈覆轍,不然我們就應該放棄投資,把所有積蓄投入利率固定的銀行存單,然後享受人生。

聽說「瘋狂」有一個定義是這樣的:瘋狂是指你重複做相同的事(以投資來說,就是一再把虧錢怪罪到投資標的上),卻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以投資來說,就是想要賺大錢)。

找平衡,比找明牌重要!

我們別再瘋狂了。找平衡,比找明牌重要!為將來的財務做規畫,其實就是在做取捨,要今天多花一點?還是要為將來存起來?這兩者是對立的,取捨的重點就是處理這種對立。

規畫未來的財務看起來很複雜(以至於有太多人還沒開始就放棄了),其實只是找出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平衡。我發現在規畫未來財務的過程中,用一個框架來思考很有用,方法就是問幾個問題:

一、你可以合理儲蓄的金額是多少?
二、你的投資報酬率將會是多少?
三、你需要多少錢?
四、什麼時候需要?

這幾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卻不見得好回答,而且你一定還有更多問題可以問。這四個問題是相當核心的問題,當中只有第二個問題和投資有關,然而我們對金錢的焦慮,大部分都繞著預期的投資報酬率打轉。設定投資報酬率,其實只占求取平衡的一小部分工作。

追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會讓我們對未來的展望更加美好,實際上自己能做的,只能寄望一切都將如我們希望的那樣順利。其實,你可以做些更有把握、而且一樣有效的事,不必把一切的寄託都交給「希望」:你可以努力多存一點錢;考慮晚一點退休。

或尋求事業第二春。規畫你的未來財務,比較像是求取平衡的行為,而不是一心追求最高報酬的行為。務實的財務規畫需要思考、經常修正路線,最重要的是努力保持平衡,而找出那個平衡點的過程,因人而異。

如何挑選理財顧問

理財顧問永遠為你的利益著想?這樣想或許使你心安,但絕對不是事實。像馬多夫那種徹底的騙子是罕見的例外,但大部分的理財顧問還是靠幫助顧客來賺錢維生。問題是,有時候雙方會產生利益衝突。這其實沒有關係,只要我們知道有這種衝突存在就好。

常有人要我列出一張檢查清單,來幫助他們挑選理財顧問。他們想像中的檢查清單,通常會先問理財顧問如何收費(例如抽佣金),覺得這樣就能知道,理財顧問會不會推薦不適合你、但會讓他/她賺滿荷包的金融商品。

我的看法是這樣:只要是付錢買顧問的建議,都很難不產生利益衝突。律師、會計師、理財顧問、汽車保養廠的工人……都會遇到,自己跟顧客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至少短時間不一致的情況。你的工作就是找出那些衝突,在做決定時謹記在心。

你不妨這麼想:當你走進一家豐田(TOYOTA)汽車經銷商,總不會期待裡面的業務員告訴你,本田(HONDA)汽車的性能更優吧?你會希望他們誠實,但也知道他們會努力賣你豐田的車──而你要據此做出決定。

當你和理財顧問接洽時,知道他/她怎麼收費確實有幫助。通常有三種基本模式:按諮詢的鐘點收費、以資產的一定比率作為服務費,或是靠賣產品賺取佣金。

許多理財顧問會融合兩、三種模式,也有人只收服務費,或是主要靠著佣金過日子。哪一種模式最好,其實眾說紛紜,答案要視你的狀況而定──你需要怎樣的建議、有多少預算等。

你必須做足功課並花很多時間

雖然以佣金為主的模式最可能出現利益衝突,但沒有一種模式可以徹底排除利益衝突。顧客若是決定用存款來支付貸款,可能是正確做法,但也會造成以賺取服務費為主的理財顧問減少收入,這裡面就可能有利益衝突。真正能區分理財顧問良窳的,是誠實與否。

他們是否對利益衝突打開天窗說亮話?是否正直的處理衝突?的確,判斷一個理財顧問正直與否沒那麼容易。建立信賴要花時間,而且在早期階段,你必須做足功課並花很多時間,確定你真的了解顧問給的建議。但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越做越順手。

你們雙方應該是夥伴關係,如果你要找理財顧問,要記住這幾個要點:首先,理財顧問會把他的利益,擺在你的利益之前。這是他們最根本的目的。金融業者有義務將股東的獲利極大化,卻沒必要跟顧客分享獲利。

當然不是每家公司都這樣,但如果奢望櫃檯另一端的人,有責任把你的利益擺在公司之前,那就太天真了。其次,理財顧問提供資訊,而你要不厭其煩的發問。你的工作就是看資料和發問,直到你了解你們討論的內容,並覺得可以做決定為止。

你不能用「隨便」來回答,「你認為,我們應該為你的投資組合做些什麼?」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告訴我,你有什麼想法,然後我會問你大約65個問題。」第三,這個行業有很多廣告,而你以為得到的是獨立客觀的投資建議,但其實大部分都不是。

給我們理財建議的人,他們的利益通常和我們有直接衝突。但這不要緊,只要我們心知肚明就好。畢竟,推銷商品並不犯法。第四,沒有人強迫你買。一直追問,直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止。唯有到這個時候,你才可以採取行動。

怎麼存錢,會變有錢?

幾年前,亞馬遜網站(Amazon.com)推出一個叫做Amazon Prime的超值運費方案,只要支付一筆便宜的會費,顧客就可享受免費的兩天到貨服務。

《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稱讚:「Amazon Prime可能是最高竿、也最有效的顧客忠誠方案,就算不是所有零售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電子商務中最高竿的。」這個方案讓偶爾才消費的顧客產生改變,「他們狼吞虎嚥的血拚,享受下單後兩天內,就能收到貨的滿足感,從此對亞馬遜上了癮。」我一直記得那幾個字:「狼吞虎嚥的血拚」。

作者簡介
卡爾.理查茲(Carl Richards)

《紐約時報》最受歡迎的財經部落格(Bucks)作者,也是專業理財規畫師、普拉沙達資本管理(Prasada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晨星顧問》(Morningstar Advisor)雙月刊專欄作家、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節目《股市錢潮》(Marketplace Money)固定來賓,並經常在理財規畫的研討會及視訊學習活動擔任主講人。目前與家人住在猶他州帕克市。

※本文由大是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