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年來臨的時候,在朋友圈裡都會有一堆新年目標被輪番發布著。
要考研究生,要減肥,要學習英語,要每天讀一本書,要看一百部電影……
這些目標最後一個都不會實現,於是明年又重複一遍。
為何你的目標經常實現不了?
首先被懷疑的就是自己的執行能力,是我太懶了,我不堅持,我不努力。
但實際上出問題的是制定目標的能力。
對時間的感知能力
我也是最近兩年才發現,大多數人對於時間沒有概念。沒有人不會看錶,但是很少有人對時間有感知力。
之前遇到過這樣的一位求職者,說自己兩年內換了一百份工作,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幾乎三天就要換一份工作才能做到兩年一百份。
更讓人起疑的是,他的簡歷上明明白白地寫著,其中有一份工作超過了半年,這意味著他一天或半天就要換一份工作,才能達到他說的數字。
然而,這不可能。一天半天的時間,面個試還差不多。
到最後求職者也沒有解釋明白這個數字。
我還見過一個求職者,說自己一年讀三百本書。
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他是真心覺得讀三百本是很正常的,否則不會這樣明目張膽地撒謊。面試官讓他談一談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他又說不出來,很明顯沒有讀過。
如果對時間有正確的感覺就會知道,真正用心讀書的話,一天讀一本書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只是隨便翻翻,除非你看的是一本很薄的小說,並且只看書,不做任何筆記。
之前就有一個著名作家鬧過這樣的笑話,吹牛說自己大學四年看了兩萬本書。
這就意味著他一年要讀五千本書,一週要看一百本,一天要看十四本。
真是說謊不打草稿的典範。
後來我想,可能是他做過讀兩萬本書的計畫吧。
對自己要執行的目標不了解
之所以有那麼多離譜的計畫,是因為:
首先,對自己要執行的事情根本不瞭解。
那些做讀書計畫的人都不怎麼讀書,他們不知道讀一本書的時間大概是多長,就好像有些人立志一週減重二十公斤,因為他們不懂得減肥的原理,所以不知道掉一公斤肉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其次,對時間也沒有概念。
一年的時間並不長,起碼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長,一年真的幹不了那麼多事情。我每次想要定一個年度計畫的時候,都逼自己把年度任務分配到週,發現一週根本不可能做完那麼多事情,所以在做計畫的時候就會放棄不合理的任務。
再者,對自己的執行能力更不瞭解。
一般情況下,我們預設的時間都是極高效情況下所花費的時間,根本不會算上自己拖延以及不專注所浪費的時間。
以上這些因素便共同造成了目標無法完成的悲劇。
所以每年別人都在定目標的時候,我一直在收縮目標。
我在定目標上最大的經驗就是,少定點目標。
首先,你的目標真的不能太多,而且目標之間需要保持統一。
很多人定的目標之間是衝突的,又要減肥、又要讀書、又要學習英語、又要考研究生、又要保持一些生活樂趣等等。
這些都是互相衝突的目標。
人生已經有許多關於平衡的命題,可能花費一生也無法掌握其中的訣竅,比如,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你卻還再增加許多矛盾的目標,造成的結果就是越多衝突,越多迷茫。
要減肥就不要考研究生,要考研究生就不要減肥。否則你會變得一點行動力也沒有,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發慌,勉強把所有事情都往前推進,但是通通做不好。還是那句話,畢竟你的時間、精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很多成功人士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天生就自制力強,做什麼都成功。
歐巴馬能夠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但他總是戒煙失敗。
成功的人懂得去選擇目標,集中精力。
一段時間內,我們只要集中完成一個目標即可,千萬不要把目標捆綁在一起。
天生的勵志高手
其次,把你的目標分解為關鍵結果,就可以看出是否有可能實現。
在定目標的時候,不要總盯著自己的目標看,要盯住實現目標的步驟。
比如有些人減肥,特別喜歡把理想中的模特兒照片列印出來貼在牆上,或者放在電腦的桌面上。激勵大師都喜歡跟人說,你要把你想買的車貼在你家的牆上,這樣有朝一日,你真的能實現夢想。
我本人就是這種勵志型高手。
考大學的時候,我的抽屜裡面塞滿了勵志書;打工的時候,我會天天上買房網站,選出一間喜歡的,我甚至連如何裝修都想好了。
這樣盯著目標看確實是有效的,它會讓人充滿熱情,充滿動力,行動起來更積極。
但是也會帶來一種惡果,就是減弱你的行動力。
你會把看到目標時候的激動,偷偷代替自己的行動。
你什麼都沒幹,但是看到目標就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
這就是你常充滿動力,卻無行動的原因。
因為勵志本身就已經讓你滿足了。
更好的做法是這樣的:以前我經常看著房子,想著自己一定要努力,我要給我媽買這間房子。現在我不這麼做了。現在我會把買這間房子需要做的事情,總結成幾個步驟,然後我在看這間房子的時候,就會想起來自己列出的步驟:如果我要在兩年內買到這間房子,那麼我必須在各個階段達成的關鍵結果是什麼?
什麼是關鍵結果?就是這些結果實現了,目標就實現了。
比如要買間房子,就必須當上主管;要當上主管,我就需要把手頭這個專案做好,讓老闆對我滿意。所以看到房子的時候,被提醒的不只是目標,還有必須達成的關鍵結果,這樣就會增強行動力,而不是減弱。
因為你看到目標不只是激動,目標還會一遍一遍地提醒你,必須做到哪些事情。
把結果分解為關鍵結果,還可以看出目標到底是否可能實現。
我前兩年定目標,想在一年內把公司收入做到四千萬。當時還暗想,四千萬也不多,去年做了一千萬,今年起碼要翻倍吧。
只要還有時間,就有人類的想像空間。在想一件事的時候,常常覺得不難,所以特別敢想。但是真的分解一下,就會發現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結果,都不是你在預期的時間內可能完成的。
如果想要一年內做到四千萬,一季起碼要做到一千萬,一個月要三百多萬。
而三個月過去了,我只做到了四、五百萬。
憑什麼覺得自己能在未來的九個月內做到三千多萬呢?
不經過分解就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定得有多離譜。
再者,目標要艱巨,但是千萬不要太遙遠,越遙遠的目標越難完成。
與其把五年之後公司上市當做目標,不如把三個月賺一千萬作為目標來得好。你可以有長期的計畫,但是如果只有長期的計畫,這個計畫會很容易失敗。
因為計畫越遙遠,出現偏差的機率越大。
心理學有個實驗,大概是這樣的:心理學家設置了一個任務,讓一組實驗對象從下週就開始進行,這個組的人規劃以八十二小時來完成任務。而心理學家又告訴另外一組人,一年之後再做這個任務,然後這個組給他們的任務只規劃了六十小時。
眼下在做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們還能夠比較理性地去評估它的艱巨程度,給一個比較合理的時間。但越是未來的事情,我們規劃的時間越少。好像對於未來的時間有一種錯覺,總覺得事情在未來會更容易完成。
這就是離你的目標越遙遠,你的計畫就可能越離譜的原因。
但是,目標太近也不好。沒有任何想像空間,也會讓人沒有動力。反覆嘗試之後,我發現最好的時間長度是以季度進行。季度計畫,既不遙遠,也不短暫。一年四個季度清清楚楚,讓你覺得有希望馬上完成,但還是需要等待和期待。
小技巧來自於儀式感
對了,還有一個小技巧。
制定目標的時候,儀式感越強,對目標的忠誠度越高。
儀式感和忠誠度的關係很微妙。入黨宣誓、公司年會,都會提升你對組織的忠誠度。
這個也是我自己開公司以後發現的,以前我不是很明白,公司耗費大量的金錢開年會,難道只是為了讓員工開心一下?
其實這些會提升員工對公司的依戀和忠誠度。意識到這點以後,我每次制定目標任務,都會認認真真開個季度會議,雖然我自己本身不是什麼有儀式感的人。
有儀式感的目標,你會看得更重要,對這些目標,你也會更忠誠。
以上就是我制定目標的經驗。
掌握這三個技巧,就足夠制定出合理的目標。別讓你的目標從開始制定時就失敗。
想錯比做錯更可怕,因為事情一旦想錯,就不會實現了。
本文節錄自:【精準努力,我不想死於一事無成】一書

【作者簡介】
劉媛媛
90後青年。
憑著超凡努力與高效方法,跨領域逆襲考進北京大學法學院。
在毫無演講比賽的經驗下,贏得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成為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入選2019年度福布斯中國U30精英。
現任北京媛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
著有《我不懼怕成為這樣強硬的姑娘》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