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該選擇「沒有退路的路」!別讓自己成為溫水裡的青蛙….

6121

決策中你敢多大膽?如果你總是瞻前顧後,不敢做出心裡真正的決策,那你就像溫水裡的青蛙,最後終將被「安逸」害死,唯有當你沒退路的時候,你才可以放手一搏!「我花了洪荒之力仍然沒辦法搞定的事,妳總是有辦法解決,能力也太強!」在得知我用一通電話,找到關鍵貴人,搞定客戶臨時狀態時,Cindy忍不住發出了由衷的讚嘆加感謝。「在這件事上我並不一定比你有能力,但絶對比你沒有退路!」雖然得到這樣的讚美很開心,但我還是決定好好來個機會教育。

因為「沒有退路,就有力量」是許多創業者深刻的人生體悟……

多數的時候,主管或創業者面對很多突發的挑戰,依然能夠帶領團隊,衝鋒陷陣、闖出新的可能性,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當成這個任務的絕對負責人,即便需要別人支持,也必須帶著已有的成績求加持,因此必須逼迫自己絞盡腦汁想辦法、動用人脈找出事情的突破點;而相較於主管,年輕的員工往往因為「反正有人可以靠」,習慣一碰到困境就雙手一攤、滿臉愁容地問「怎麼辦」。

現在「幫你」,不是真的「幫」

「_________,該怎麼辦?」經常跟我一起工作的人,應該都猜得出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覺得呢?」以前的我,可能會在第一時間自己跳下去先把緊急問題處理好再說,但我發現這樣剝奪了同事們學習的機會,並會延緩大家成長的速度,因此在成為主管幾年後,我開始逼迫自己,即便發生了很大的危機,都要儘量先hold住自己很想伸出去的手,給員工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創業以後,只要發現員工早已下班,主管卻還在努力解決問題時,我都會提醒主管:「你可以暗中幫助員工,但請務必讓他有機會為自己的問題而努力!」在成為主管以前,員工的責任是把事情做好、學習承擔;而主管或創業者的重要責任則是為員工營造學習與成長的環境,其中包括了「沒有退路」、「你就是這件事的最終負責者」的氛圍。

成功來自「不給自己退路」

記得剛上高中時,一輩子都在金融圈打滾的老爸,對我這個正在思索未來的女兒說:「你念什麼科系我都OK,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而且一旦學校畢業,你就要開始靠自己、完全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了。」這句話讓本性極度懶散的我開始探索自己的喜好、大膽嘗試許多可能性,並且很謹慎地選擇一個未來長期努力的方向,它幫助我認知到「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要做到最好」,也慢慢養成不給自己太多退路的習慣。

回顧過去的二十年,我做了許多「沒有退路」的選擇

公關是個跟時間賽跑的工作,「沒有退路」是我們在面對許多任務時的基本態度;決定離開可以平步青雲的工作環境、換個市場闖蕩時,許多人勸我多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我卻在快速評估了一下最壞的結果後,就決定任性地「先做再說」;而選擇離開安全感滿滿的大集團,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品牌,更完全不用想「退路」這件事。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好友Olivia的人生歷程中。新聞系畢業後,即進入知名電視台擔任文字記者的她,因為採訪的關係,對法律產生興趣,並且決定成為法官。

這個勇敢的決定在當時沒有得到太多祝福,一方面,面容姣好、口齒清晰的她,在電視台內部早已被視為重點栽培的明日之星;另一方面,她過去完全沒有法學基礎,因此家人認為放棄一份自己已經做得很上手的工作,會有很大的風險。

但她做了一件令我很敬佩的事──「辭掉電視台的工作,專心準備法律研究所考試」。下定決心轉行的她,苦讀一年後順利進入法律研究所就讀,三年後以全國前三名的高分通過了律師考試,而今天的Olivia,已成為一位優秀的法官。

當聊到當年的這段心路歷程,她總是說:「辭掉記者工作,除了讓我專心準備考試,更讓我感覺自己沒有退路,而那種山窮水盡的迫切感其實幫助很大!」

這類「沒有退路」的故事,充滿我自己和朋友們的人生中,回顧這些過往,大家多把某些重要的成功經驗,歸功於不給自己太多退路的習慣,或是當時整體社會「沒有退路」的氛圍。

套句好友Ting的話:「我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要獨立帶媒體朋友出國採訪,當時雖然內心很挫,還是要強裝鎮定,把工作做好。我認為只因為自己沒做過就跑去找主管求助,在當時會讓人覺得你是很無能的,因此只好硬著頭皮裝老練…」當年的Ting,今天已成為科技公關的元老級人物,而她的能耐也在一次次「硬著頭皮」的過程中紮實累積。

溫暖不是壞事但可能是溫水煮青蛙的隱憂

「現在的社會比以前溫暖好多!」這是個在我的朋友間熱議的話題。大家在工作上總碰過幾次家長直接打來公司關切同事什麼時候要下班的電話(最極端者,還直接殺去公司問老闆孩子怎麼才來兩天,每天都六點以後才走?)、「工作了大半年還找不到熱情?沒關係先休息一下思考人生」的體諒、「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健康最重要」的善意提醒、「沒賺幾個錢別太拼,隨時可以回家幫忙」的包容、以及臉書上取之不盡的溫暖…

溫暖不是件壞事,也不需要請身邊的人少愛我們一些,但正因為社會很寬容,你才要對自己殘忍一點。如果溫暖不能被當作前進的動力,就只能是溫水煮青蛙的隱憂;當人生看來好像有很多選擇,請不要給自己太多退路,因為總有一天你會長大,成為應該要有能力給溫暖與機會的人。

快問慢答

問:我總是忍不住在職場上流淚怎麼辦?

答:學習”detach”,妳會得到更多。

常忍不住在職場哭泣的你,哭得可能很有道理。你或許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努力沒有被看見、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才再也hold不住自己?職場上的確經常會發生讓人想大哭一場的事。

哭泣是立場的表達,更是情緒的發洩,但相較於用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更建議練習把自己從事件中抽離出來(detach)。

何謂Detach?

白話點說「主管的偏好」、「同事的誤解」、「客戶的抱怨」…等不是這麼愉快的事件,就只是「事件」,不代表對你這個人的全盤否定,不需要讓它們影響你的心情太多,甚至讓自己一整天都籠罩在陰影裡。

這個技巧很有難度,但絕對是個值得擁有的心理素質,試想日理萬機的CEO怎麼能在才剛被董事會叮了滿頭包之後,立馬就在公司家庭日上談笑風生?公司主管才剛失去了大客戶,就能夠立馬對上對下都提出積極的應對方式?

他們並不是聖人,只是懂得把自己和事件暫時切割,專注地處理眼前急迫而重要的事務,然後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來思考事件的意義。

這樣的能力是加強職場續航力的重要武器,至於要怎麼擁有這項技巧?則和學習任何技藝一樣,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除了流淚之外,憤怒、焦慮、害怕…也都是職場常見的負面情緒,或許這聽起來很老套,但我不建議在工作的地方流露出過激的情緒,除非你從事的是像演員這類需要完整表達情緒才能到位的工作。

就一般的職場而言,保持心情平靜最大好處之一,就是讓別人不需要小心翼翼便能很輕鬆地為你提供反饋,或是當指派給你棘手的工作時,不需要擔心你會不會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情緒潰堤。在職場中,可以hold住自己情緒的人,總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多拉好幾把!

 

 ※本文由台版米蘭達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