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最真實的教學現場,挑戰最艱困的教育難題,「希望」才是教育的重點

2632

事實上,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上缺乏動力,其實是很難持之以恆地投入。該怎麼做才能引起學生對學習產生動力與興趣,並進一步引導他們自主性發展呢?

 

學生因為遊戲中成就系統的導引,而甘願熬夜重複打怪,千篇一律地殺死同一批怪物,這過程非常無聊,可是學生卻願意忍受「練功」的疲倦而不抱怨,那是因為有所期待。學生可以隨口說出各種等級的怪物在地圖上的分布方式,可以立刻指出各類英雄的參數特色、攻擊優勢與防禦弱點,可以分析出虛擬寶物拍賣市場的潛力商品、最佳拍賣時間與最好的底價;相反地,卻連二十句課文都背不起來,九九乘法表需要背三年,谷灣、峽灣、溺谷總是分不清。

建立這些學科的紮實基礎當然辛苦,採用「填鴨式」把這些基礎放到腦中也不見得有什麼壞處,但為何我們聽到填鴨式教育就有如看到蛇蠍般恐懼呢?痛恨這類教育方式的人,經常喜愛引用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說過的一句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換個角度想,一個人有如一個空桶,點燃一把火之後能燒多久呢?若是桶子裡先注入一點易燃油,就能很快地燃起火苗,接著不斷放入柴薪,從小柴薪、中柴薪到一段大樹幹,便能燃起熊熊火焰。教育的過程中,點火固然重要,但鄙視點火前的前置作業則不必要。

學生熬夜打怪的辛苦與填鴨式背課文的疲累相比, 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兩者的差別在於,打怪可以預期並看到操作角色的成長與成就,但是背課文卻少了這份成就感。如此說來,教育這件事很清楚的,就是要給學生「成就」!不能老是用成績來證明學生有多懶或多蠢,證明完了、驗明正身之後呢?學生就彷彿得到牌照般,理所當然地表現得又蠢又懶。

「給成就」這件事是教育的精華之一,例如,高一地理段考考地形,傳統規則訂定六十分以上是及格,然而為什麼是六十分?考六十分的學生到底會的是哪三十題?不會的又是哪二十題?教師不會知道,學生也無所謂。

不如換個方法,考試題目依照成就系統的架構來出題,可以測驗學生是否認識沙洲的位置,若是全對才算通過測驗,此時就給個「認識沙洲位置的成就」,接著還有「認識沙嘴的成就」、「認識潟湖的成就」、「認識臺江內海的成就」、「認識珊瑚礁地形的成就」等。段考成績、學期成績、學年成績、三年總成績都只有「完成多少成就」的數據,不再有及格與不及格的概念,學校可以訂定各科需要完成多少個成就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大學選才也可以自訂需要完成多少成就第一階段就能錄取。

為了防止學校因升學績效而造假,所有的成就測驗全部在線上完成,測驗題目統一由國家單位建置,由於是線上測驗,所以題目型態會更加多元,除了傳統文字,還能增加全彩照片、動態影音,各校地理教師還可以訂定野外實察類的成就。

以上僅是以地理科為例,各個科目特性與需求均不同,需要規劃不一樣的成就與施行方式,像是作文,總不能要全國中學生都將作文上傳國家單位吧,這種情況就必須另外構思。一套設計適切的成就系統,可以透過不斷給予成就來幫助學生度過填鴨基礎知識時的痛苦和無趣,並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性發展。

現今教育訓練學生針對特定問題,要能快速回答「正確」的答案,然而谷歌公司(Google)每天面對數億條問題並提供答案,這些答案都是免費的,未來這種趨勢不會改變,因此如何問出有品質的「問題」才具有價值,好的問題不僅帶來一個答案,還會引出更多有意義的問題。面對將來的未知領域,顯而易見的,教育學生會問問題,並問出有品質的問題才是重點所在。

結語:

其實有些學生就像是未經雕琢的璞玉,只是還不太懂學習的價值,或者還沒找到學習的訣竅。老師除了要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成就感,幫助學生找回在學習上面投注努力的信心之外,若是能適時地給予鼓勵以及從旁協助,用瞭解學生取代責備學生,相信每位學生都將能發揮他最好的實力。

本文節錄:【教育這種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