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重點不是要贏過他人,而是盡力做自己!別變成過於「自我」

5161

光說不練,只會讓活力從嘴巴消失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幾乎報喜不報憂,而且全世界都一樣。發文多半是像:「看這一切多麼一帆風順,看我混得多棒。」很少人會說實話:「我怕得要命,我在拚命掙扎,我毫無頭緒。」

 

過於「自我」的人

人在剛起步時,難免雀躍萬分、緊張不安,因此會尋求外在媒介來安撫自己,而不是捫心檢討自己的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都會想要投機取巧、博得大眾的認同注目,但不見得是不懷好意,就跟工會一樣,而那一面就叫做「自我」。

宛如真實版的漢娜.赫法斯(Hannah Horvath)的前高客網(Gawker)部落客、作家艾蜜莉.古德(Emily Gould)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她必須在兩年內出版一本小說,稿酬為六位數,卻文思枯竭,遲遲無法動筆。為什麼?因為她忙著「花許多時間上網」。

事實上,我根本不記得自己在二○一○年做了什麼。我忙著更新部落格、忙著推文、忙著瀏覽網頁。做這些事感覺像在工作,但實際上並沒為我帶來任何收入,我只是在建立個人品牌。硬要說的話,經營部落格也算得上是創作,就連轉載別人的貼文,也算若有其事地在創作。

換句話說,她其實跟多數被手邊工作逼得不知所措的人沒兩樣:只會東摸摸西摸摸,無法心無旁鶩地做正事。結果整整一年,她應該要寫的小說完全停滯不前。

談寫作或從事藝文創作周邊活動,遠比實際動手創作要來得容易。最近友人出了一本叫做《寫小說中》(Working on My Novel)的書,書中就節錄了許多光顧打混、根本沒在寫小說的作家在社群媒體的貼文。

其實沉默才是力量

如同許多創作一樣,寫作並不容易。呆坐原處,凝視遠方,不停氣自己、氣題材無趣、氣自己不才。光說不練簡直易如反掌。事實上,無論是新創公司還是磨練技藝,奮發圖強想博得一番成就,多半是困難重重,但耍嘴皮子倒是不需多費工夫。

我們似乎認為沉默不語就代表軟弱,遭人冷落就跟死了沒兩樣(對自我而言是這樣沒錯),才會拚命打嘴炮打個不停,好像不說話就會活不下去一樣,其實沉默才是力量,尤其在一個人剛起步時,哲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告誡世人:「若只顧著講八卦,不談正事,搶在行動前高談闊論,就會事倍功半。」

正因如此,光說不練才危險。誰都會自吹自擂、侃侃而談,就連小孩也知道怎麼聊八卦、嚼舌根。大多數的人都會自賣自誇。那到底什麼才是難能可貴的?沉默寡言、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沒有別人的誇讚也能活得好好的。信心十足、心智堅定的人,會以沉默來稍做喘息。

薛曼一直努力奉行的準則是:「除非必要,否則絕不去解釋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因為搞不好過一段時間後,會有更好的原因油然而生。」棒球足球兩棲好手博.傑克森(Bo Jackson)下定決心,要在替奧本大學踢足球時完成兩件事:一是贏得海斯曼盃(Heisman Trophy),二是贏得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的青睞,成為隊上第一個雀屏中選的球員。

你知道這等野心他告訴了誰嗎?除了他的女友,無人知曉,當其他人在聒噪閒扯時,自持不多言不只在策略上有彈性的優勢,在心理上也占了優勢。心有同感的詩人赫西俄德(Hesiod)亦曾言:「沉默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寶藏。」

光說不練的代價高,很容易讓人逃避責任

高談闊論使人精疲力盡,說跟做耗費的都是自身精力。研究顯示,雖然在心中規劃出藍圖很重要,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很容易誤以為劃大餅就是有實際進展,高談闊論也是一樣的意思。甚至連絞盡腦汁想解決難題時,大聲自言自語,也會妨礙靈感思路,讓人無法突破瓶頸。

將大把時間都花在構思、解釋、討論上,就會出現工作正逐步完成的錯覺。更糟糕的是,如果事情變得棘手,我們會覺得既然已經盡全力試過,卻還是沒用,乾脆半途而廢算了。當然,這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

工作越困難,結果越無法預測,光說不練的代價也越高,很容易讓人逃避責任。我們極需精力去克服史蒂芬.普雷斯菲爾德所說的「阻力」 ─橫亙在我們與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障礙。但光說不練只會令人元氣大傷,全心全力投入才有辦法成功,耍嘴皮子只會耗費無謂精力。

停止學習,只會讓知識變得脆弱

一旦有了成就,壓力也會隨之而來,為了撐面子不得不誇大其詞,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知識無形中使人驕傲自大。事實上卻是學海無涯、永無止境,自以為坐穩了寶座,殊不知不動如山的風險才大,這種人著實令人擔憂。

九度獲得葛萊美獎及普立茲獎的爵士樂家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曾跟一位年輕的音樂家分享終生鑽研音樂該抱持的心態:「驕傲使人故步自封,唯有虛心才能受教。只要虛懷若谷,真相自然會現身。謙虛的人不會自亂陣腳……你知道要怎樣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正心懷謙虛嗎?

做個簡單的測試就知道了:真正謙虛的人會不斷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會越感自身不足。他們不會自以為對任何事都﹃瞭若指掌﹄。」無論你此刻多有成就,最好還是能孜孜不倦、虛心受教。如果你停止學習,那你就離死不遠了。

人不但要在起步時苦學不懈,還必須活到老學到老。眾生萬物都是你的榜樣,向你的手下敗將學習、向贏過你的高手學習、向你看不順眼的人學習,甚至你視為敵手的人,你也可以向對方學習。漫慢人生路,學習的機會無所不在。即便那些教訓不過是亡羊補牢,你也不能讓自我蒙蔽心智,對其視而不見。

我們常自以為聰明絕頂,總是待在舒適圈裡自得其樂(且從未接受學習的挑戰或反省不足之處)。自以為是的人看不見自身缺點,等到認清真相時,卻為時已晚,欲振乏力。這就是無形中的損失。

每個人在磨練技藝時都會面臨威脅。自我宛如趴在岩上以歌聲蠱惑人心的海妖,足以令你沉船遇難。一旦敵不過自我的讒言,相信自己已學成畢業,學習也就戛然而止,因此法蘭克.沙姆洛克才會說:「要不恥下問,虛心受教。」因為學海無涯,永無止境。

解決之道很簡單,不過一開始可能會令人不舒服:拿起一本你完全不知道主題的書開始閱讀。跟滿室專家共處,而你要是其中懂得最少的人。這個時候你會因深植心中的信念受到挑戰、搖搖欲墜,而心生戒備與不快。為何不自己主動迎來挑戰呢?就從現在起,改變你的心態,走出舒適圈。

半調子的人故步自封,而真正的專家卻樂於孜孜向學(甚至偶爾被打臉也欣然接受)。專家總是樂於接受挑戰,謙遜向學,而且活到老、學到老。

什麼都想要,就會擋不住誘惑

一開始,我們都很清楚自己這輩子想要什麼、什麼東西對我們來說才重要。但時來運轉熬出頭後,境況就不同了,尤其是早年得志或大獲成功時更是如此。突然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常使得來不易的成果岌岌可危,難以守住。

不管你的成就是什麼,成就越大,越常會遇見令你自慚形穢的成功人士。不管你有多出色,你的自尊心和他們的成就會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就像其他人也讓他們自慚形穢一樣。人比人永遠比不完……人生苦短,良機屈指可數,怎能將時間浪費在比較上?

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為了趕上別人而加速腳步。但如果奔跑的理由因人而異呢?如果人生不止是一場賽事呢?薛曼對格蘭特的形容正是這個意思。我們苦苦追求至寶,卻惹得一身腥,或成了一場空,跟《聖賢的禮物》(Gift of the Magi)中的諷刺結局如出一轍,要是能暫緩一下想想,該有多好。

開門見山地說好了:競爭力是人生中重要的力量。有了競爭力,市場才會蓬勃發展,驚世傲人成果才得以見世。但每個人都必須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又為何跟對方競爭,同時也要了解自身的立場。

參賽的原因只有你自己明白,除非你交由自我來定奪,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比誰都厲害、到手之物比誰都多」之上。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潛力和目標,唯有自己才能評斷自己的人生、擬定時程。然而,我們卻總是把目光放在他人身上,覺得必須獲得別人的認同才算成功,也因此白白浪費了自身潛力及目標。

重點不是要贏過他人,而是盡力做自己

塞內卡認為,我們應該將希臘文euthymia一詞銘記於心:定下目標後勇往直前,縱使遭受阻礙也不在乎。換句話說,重點不是要贏過他人,也不是要賺得比別人多,而是盡力做自己,然後做到最好,心無旁騖。重點是要達成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擇己所愛,盡己所能發揮所長。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順道一提,希臘文euthymia的原意是「泰然自若」。)是時候坐定思考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然後設法對剩餘雜務放手。若不這麼去蕪存菁,成功的滋味將苦澀難當,或成就無法臻至完美。或者甚至更慘,到頭來只剩一場空。

這個道理套用在金錢上尤其適切。要是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預設值就容易變成:越多越好。不用心思考的下場,就是與自己的志業漸行漸遠,光把心力放在賺大錢上。因抄襲風波而顏面盡失的記者約翰.萊勒(John Lehrer)回顧昔日敗筆時感嘆:「一旦野心勃勃又有不安全感,就會抵擋不住誘惑。」

作者簡介:
萊恩.霍利得 (Ryan Holiday)

策略師及作家。他十九歲就自大學中輟,在《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作者羅伯特.格林門下見習,後來當上美國服飾公司行銷總監。

他自己的公司Brass Check曾給予客戶不少建言,受惠者有Google、泰瑟公司(TASER)、《Complex》雜誌,以及許多極具聲望的暢銷書作家。

霍利得寫了四本書,最新力作《障礙就是道路》被翻譯成十七種語言,受不少人膜拜,信徒包括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教練、世界級運動員、電視名人、政治領袖,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的讀者。他現住在德州奧斯汀近郊的小農場。

本文由三采文化出版社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