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自己貼上不快樂的標籤!快樂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等著你發掘而已

3634

「小偷」兩個字指的是偷走本來屬於我們物品的人,而本書的重點就是我們放任小偷搶走人類最自然的快樂狀態。我們不太需要跑到大老遠去追尋快樂,而同樣幾個小偷也會搶走我們社會的和諧。

 

別為自己貼上不快樂的標籤

快樂學如今風行一時,關於快樂的書猶如遍地開花,關於快樂的科學和科學探究也蔚為大事業。人們致力於臨床研究,找尋發掘真相,想知道快樂是如何產生及維持的大學研究,在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已經見怪不怪。我寫了大量關於快樂的文章,也到全球各地演講,除了人們對快樂這一類的關注,我們居住的世界亦充斥要怎麼活的書籍和課堂,儘管如此,不快樂依然籠罩著我們。

有沒有可能追尋快樂源自不快樂的種子?需要找尋快樂的想法,是因為相信快樂和滿足並非人類自然的狀態,所以衍生出為了找到快樂,我們就必須踏上英雄般的遠征,得到真正能讓我們快樂的聖杯。

就連快樂或不快樂的標籤都可能是種陷阱,為自己貼上「不快樂」標籤的同時,等於坐上一張自我內在狀態的審判椅,有的研究說明長期評估一個人是否快樂,可能會帶來更多不快樂的狀態,尤其要是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快樂。

快樂並不是發生一件好事,而是具備美德

這本書是戰戰兢兢地選用「快樂」這兩個字的,因為快樂對不同人來說意義大不同。原本我大可選其他字,例如「滿足」、「平靜」、「美德」、「成就」、「意義」、「和諧」和「喜悅」,然而「快樂」卻是我們這年代的關鍵字,在流行文化裡被用來象徵我們對擁有正確的人生的渴望。

英文裡,「快樂」(happiness)這個字跟「事情」(happening)聽起來實在太雷同,然而這並不是一場意外。在多數歐洲語言中,從希臘語到英語,「事情」原本跟源自中古英語的「hap」(意思是「機會」)演變成的「幸運」(lucky)是同義字。換句話說,如果你夠幸運,發生了好事,結果就會獲得快樂的感受。

這也致使大多人相信快樂跟事情有直接關聯,即使我們都知道難以解釋為何有的人儘管生命裡發生某些壞事,依舊能感到快樂,而長期不快樂的人其實一直有好事發生。

快樂跟內在美德或特性有關

古希臘人對快樂的見解稍微不同。許多方面來說,亞里斯多德在找出人類生命的主要目標時,同時間展開了西方世界關於快樂的對話。希臘字「eudaimonia」比中古英語的「快樂」(happiness)更接近人類富足的概念。

雖然亞里斯多德認同人類富足乃來自外在因素,例如健康與財富,他卻認為快樂與過著具有美德的人生較有關係。他指出幾個特質代表人類理想狀態,例如勇氣。美德其實不太算道德特質,而是一種能讓人類獲得快樂的方式。換句話說,亞里斯多德所指出的想法是,快樂跟內在美德或特性有關,而這類美德則會過濾我們的經驗。

如果我們學著把快樂與事情分開來看,就是得到長遠滿足感的關鍵,這就是每個人真正追尋的快樂,並不是跟人生各個階段發生的事具有直接關係,而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都堅定永久的自我特質。

從大自然找回平靜

雖然我主張快樂是人類天生的狀態,但我們要怎麼定義快樂?快樂,滿足,安康的感受,一個人的生命有其意義和目的的感受。這些全都是大多人下意識能理解的概念,當我們體會到時,能感覺事情狀況好的時候自然就會知道。

我使用「快樂」這兩個字,意思是「一個人對人生落在正軌上的深刻感受,以及在世上對自我的內在滿足」。我要說的意思是,這種正確的感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小偷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我稍早提過,對於快樂應抱持著想法,那就是不需要特意去外面尋覓。然而我們長期耳濡目染,以為快樂是必須特別去追求渴望的,因此很容易忘記滿足感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等著發掘而已。在這方面大自然就是很好的老師,這就是為何有這麼多永恆主義和詩歌傳統都要我們多接觸大自然,把它當作楷模。

研究不斷顯示,當人類在大自然環繞的狀態,尤其是樹木和其他植物,我們就會更快樂,壓力更少,這是有原因的。大自然的自然平靜,多半都是簡單的無為形式,不強求,而這題性我們的心理狀態也能如此,我們心裡也有這種狀態。老子也說過大自然不匆不忙,但萬物卻能在這種無為而治之中完成。

作者簡介:
約翰.伊佐(John Izzo)

約翰.伊佐是一位世界知名講員、記者、企業高管教練及社會活動家。他也是一名暢銷作者,已出版的六部著作包括《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喚醒企業的靈魂》和《勇敢站出來:扛下責任就是改變關鍵》。 伊佐也是會議與企業活動特邀演講的當紅炸子雞,他踏足世界各地,演講對象超過一百萬人,客戶名單彷彿企業版的世界名人錄,包括IBM、澳洲航空、微軟、惠普、研科、沃爾瑪和麥當勞。每年他會參加七十多場會議演講,經常舉辦個人領導力的活動。

本文由三采文化出版社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