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8原則!2018股市達人教你怎麼選股,讓你賺翻一整年!

3636

在眾人疑懼中,萬點行情真的來了   台股在無數的驚嘆中,轉眼又過了一年。   過去這一年,股王大立光(3008)最高觸及6,075元,台積電(2330)也來到236元,台股創下許多前所未有的紀錄,讓人興奮,也讓未及參與的人,倍感失落。

 

想賺錢,不能光看指數

回顧我在2016年底撰寫《我買雪球組,熊出沒照賺87%》(附贈2017最新倉儲股名單及選股策略)時,股價指數在9,000點上下,讓許多投資人感到不安,且更多定存族不知所措,當時我就明確的告訴大家2017年的台股展望,是樂觀的。沒利息可賺,就從股利上扳回一城。

想賺錢,不能光看指數,要看價值。善用「化繁為簡」及「深入研究各股」兩大要訣,找出好股票。一如當初所料,股價指數輕鬆的越過9,000點,直奔10,800多點。作空的投資人棄甲曳兵,大喊不可思議。

而在拙作《我買雪球組,熊出沒照賺87%》(附贈2017最新倉儲股名單及選股策略)所提到的一些股票,也有優異的表現,總計上一回提到的19支股票,1年平均報酬率高達17.45%,其中又以裕融(9941)報酬率52.12%、群益期(6024)報酬率36.53%,最為突出。

投資,從了解指數開始

很多人看到加權指數上萬,就開始猶豫能不能進場。如果你真的了解台股加權指數,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慮。首先我們得了解「台股的加權指數」,其全名叫做「發行量加權指數」。「發行量加權」就是以各公司的股本加權,當公司股本很大,它影響指數的力量就很大;反之,公司股本小,它影響指數的力量就很微小。

簡單來說,發行量加權以各公司的股本加權,指的是「市值」,而不是單純的「價格」。但多數人都誤以為是價格,所以當股市上萬點,就令他害怕,甚至不敢進場。其實,台股的發行量加權指數,是經由一套複雜的公式所計算出來的數值,想了解它,必須從1967年開始說起。

1967年1月5日公布這個指數時,分子、分母都一樣,市值相同,所以商是1,然後把它定義為100點。計算式:(1967年1月5日全體市值)÷(1967年1月5日全體市值)=1以此結果,定義為100點。A公司市值=A公司股價×A公司「發行量」(公司股份)*1967年1月5日全體市值=A公司市值+B公司市值+C公司市值+D公司市值=約2,976億元。

這個公式的分母,一直固定為1967年1月5日的「全體市值」(基準日),而分子的「全體市值」,因為價格和「發行量」(公司股份)的不斷變化,指數就隨之不斷的變化。回過頭來查證1967年1月5日公布的「基值」,其精確數字究竟是多少?可惜我沒有找到,但目前的推估值(基值)約為2,976億元,而2017年6月30日台股的全體「市值」,已經來到30.9兆元。將之帶入公式,指數為10,395點。

「基值」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由上述可知,基值是比較的基礎,但1967年1月5日公布的基值究竟是多少?目前證交所每天使用的調整後數字,我都沒有找到,因此只能推估。根據媒體報導「台積電(2330)2017年6月26日除息7元,加權指數將蒸發61點」推估基值,目前的基值約為2,976億元。

計算式:
台積電(2330)發行量=股本2,593億元÷10=259.3億股
除息7元的市值=7元×259.3億股=1,815億元
1,815億元÷61點=29.76億元(因每29.76億元影響指數1點)
29.76億元×100點=2,976億元(因每1點占基值得0.01,還原得到2,976億元,這就是基值)

市值受價格和發行量左右

那麼台股的市值,又該如何計算?以分子的全體「市值」來說,會受到價格和「發行量」(公司股份)兩個因素影響。其中,發行量(公司股份)會不斷增加,有三個原因:

一、新公司上市。

1967年上市公司大約只有100家,至2017年已經膨脹到800家以上,上市家數就膨脹8倍之多,未來當然會繼續增加。以2017年上市的台工銀(王道銀行〔2897〕)來說,其股本為239億元。

二、新上市公司的股本越來越大。

1967年以前的公司規模都很小,新上市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例如台積電(2330)股本2,593億元、鴻海(2317)1,733億元、台塑化(6505)952億元、國泰金(2882)1,340億元(1986年國泰人壽的股本為13億元)、開發金(2883)1,497億元(1986年開發銀的股本為10億元),這些都是1967年訂定加權指數時所沒有的公司。

三、公司股本快速膨脹。

不管哪個階段成立的公司,都可能經由增資,致使股本快速膨脹。例如,1986年的聯電(2303)股本才9.3億元,2017年股本1,262億元,膨脹到135倍。1986年的統一(1216)股本才24億元,2017年股本568億元,膨脹24倍。1986年的國泰人壽股本13億元,2017年國泰金(2882)股本1,340億元,膨脹100倍。

用加權指數衡量股價?有問題

既然影響「加權指數」的因子有兩個(股本和價格),股價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加權指數上漲的原因,不見得與股價普遍上漲有關,而是少數大公司的大股本,以及其股價偏高所造成。每年不斷有新公司上市,「股本」總數一直增加,一直推高指數,這樣的情形下,指數還會低嗎(例如4,000點)?

所以,投資人不要看到指數破萬,就不假思索的說是高點。尤其,外資集中火力在台積電(2330)、鴻海(2317)、台塑四寶(台塑化〔6505〕、台化〔1326﹞、台塑〔1301〕、南亞〔1303〕)等某些權值股(因為股本大,個別公司的漲跌會影響指數的漲跌,稱為權值股),少數的股票大漲,便給人股市全面大漲的假象。

這些少數的權值股大漲,把指數拉高,我稱它為「101大樓現象」,仰之彌高,令人敬畏。統計台積電(2330)、鴻海(2317)、台塑四寶(台塑化〔6505〕、台化〔1326﹞、台塑〔1301〕、南亞〔1303〕)等前十大公司的市值,大約12兆元,占全體市值約30兆元的40%。由此可見,其對加權指數的影響之巨大。

然而,不能因為「101大樓現象」就被嚇得不敢入市。若將150支權值股扣除後,市場裡還有1,350個標的可以選擇,其中一定不乏價值被低估的好股。因此,還是很有機會從中撿到便宜、挖到寶。

我用這8個原則買進便宜價

一筆股票投資,到底會成功還是會失敗?往往是買進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所以,開始很重要。投資人一定不可以忘記的,就是買進的股票,一定要是好公司,而且要在便宜價的時候才買。

一般來說,可以把市面上的標的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公司好、價格便宜」,這是最好的選擇;其次是「好公司、價格昂貴」;再差一點的是「公司差、價格便宜」,雖然體質不好,但或許還有救;至於「公司差、價格昂貴」,則是最要命的投資。

有個關於綠能(3519)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位網友來信說,他早期買進綠能的成本104元,現在只剩下16元,要怎麼辦才好?是不是可以繼續存股呢?綠能的股價已經低迷很久了,這位朋友的成本如此之高,可見已經買進很久。是不是可以繼續存股呢?因為存股是將好公司放久久,綠能的基本面不佳,股利已經6年掛蛋,這是明顯不能拿來存股的標的。

但是,如果低價賣出,又損失慘重,即使股價回升,股票賣出後也沒機會回本了;如果不賣,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回升?這真是困難的抉擇。從這個例子可知,公司體質差又高價買進,這是最恐怖的投資,千萬要小心。

台股也有藍籌指數成分股,你注意到了嗎?

投資人進入股票市場前,每個人都想買進好公司,但一旦進入市場,往往就把「買進好公司」這個最重要的事情給忘了,即使公司治理很差、績效很差的爛公司,成交量卻不少,可見大多數投資人的手上多少都有一、兩張地雷股。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股票市場的誘因太大了。比方說,股市的熱門題材琳瑯滿目,包括董監改選、太陽能、生技、機器人、3D列印等等。還有晚間電視財經節目分析,哪些股票大漲?哪些是外資買超前10名?哪些又是賣超前10名?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投資決策。如果你總是容易被消息面左右,建議可以持有別人已經幫你揀選的好股票,也就是藍籌股。

在美國的藍籌股,就等於好公司的代名詞,但藍籌股的定義嚴格,有些規模不夠大的就會被犧牲。也就是說,好公司絕對不是只有藍籌股,而是還有很多規模比較小的公司。美國的藍籌股定義嚴格,篩選條件很多,例如必須符合25年不中斷配息、盈餘經常成長、規模夠大等條件,所以符合的公司僅250家而已。

反觀台股,除了大家熟悉的「發行量加權指數」以外,也有一種大家非常陌生的「藍籌指數」,它是從台股中選出30家,具有「藍籌股」特色的股票所編製而成。「藍籌指數」於2017年6月採計的成分股有30支,兆豐投信目前就以這些股票發行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

不過,要提醒一件事,雖然藍籌指數成分股是相當值得參考的資訊,但要記得,其實市場上還有很多好公司,不用過於執著這些成分股。最後,提供我建立自選股名單的8個原則,希望你也能打造出自己的黃金雪球組。

1. 具有每年賺錢、穩定配息特質。例如台積電(2330)、中保(9917)、新保(9925)。
2. 具有市場獨占、寡占特質。例如三大電信公司、大台北(9908)。
3. 有有高毛利特質。例如天仁(1233)。
4. 具有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特質。例如裕融(9941)、福興(9924)。
5. 具有景氣谷底翻升特質。例如裕民(2606)、慧洋-KY(2637)。
6. 具有體質強健、成長可觀特質。例如國泰金(2882)、統一超(2912)。
7. 各產業的龍頭股。例如台泥(1101)、遠東新(1402)。
8. 具有(股本)小而(本質)不錯的公司。例如群益期(6024)、祺驊(1593)、永純(4711)、花仙子(1730)。

很多人之所以虧損,不是買錯股票,而是買錯價格。例如同樣買中碳(1723),以50元成本買進的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用200元買進的人,卻必須承受很大的虧損。如果不想買貴被套牢,一定要仔細篩選。

作者簡介
雪球股達人
溫國信

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系畢業,1981年隻身到台北工作,憑感覺買進低價的水泥股,小賠出場,之後買軟體努力研究,但始終覺得電腦選股的方法不夠踏實而未採用,之後長抱三支基金8年,結果慘賠60%!

自此不再聽信明牌、不短線進出、不買股票基金,專心研究巴菲特、「價值投資法」與「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法」,抱持穩穩賺,慢慢賺的心理,反而創造良好的績效。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將所學應用到實務上,逢低大膽買進被投資人錯殺而具有高殖利率的股票。

2011年初出版第一本理財書《找到雪球股,讓你一萬變千萬》,上市第一周即榮登金石堂商業理財類排行榜銷售冠軍,並掀起一股雪球股投資風潮。出書後,讀者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溫先生,我早十年認識你就好了!」

2011年8月,台股受到美國國債影響,大盤在三天之內下跌1,000點,溫國信的投資獲利卻超過15%以上,他是怎麼辦到的?因為他找到五年平均現金殖利率6.25%以上的股票,然後抱著。

之後,在讀者引領期盼下陸續出版《輕鬆滾出雪球股》、《存好股,我穩穩賺!》,以及《買房賺千萬,比買股更簡單》,亦名列三大連鎖通路的投資理財排行榜,各大財經媒體專訪邀約不斷,並受邀為《Smart智富》月刊財經講座主談人,是股市的雪球股達人。

※本文由大是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