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構想都有不確定性,當我們感到不確定時就會想避開,這就是我們接受創意的潛藏障礙

2236

人們在辨識創意構想時,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熟悉的那種新奇。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跟新手相比,專家在評估新構想時要設法解決更多不確定性。因此,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的方法就是,從新構想中找出熟悉之處。

我們沒有辨識出一(創意構想)

哈佛大學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的早期研究中,有一篇相當精彩的論文,解釋為何專家可能貶低創意構想的價值。艾默伯進行一項實驗室研究,受測者閱讀書籍的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評估每則評價寫作者的聰明程度。她發現受測者認為負面評價寫作者比正面評價寫作者更聰明。這意謂著,專家批評新事物利多於弊,而擁抱新事物則弊多於利。

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辨識出一(創意構想),只因為它跟零(參考點)不一樣。當我們辨識創意構想時,根本不是從零轉變到一。相反地,我們是從零變成另一種零(譬如變成跟零相似的字母O)。創意構想跟我們的參考點不同,這種差異特質就是關鍵,它必須符合我們對創意的看法。

差異太大就不符合,因為我們會覺得不熟悉,甚至覺得怪異。差異太小也不符合,因為我們會覺得無趣和微不足道。必須有足夠的差異,但也要我們熟悉到願意將其歸類為創意。

想符合期望,導致辨識創意變得棘手

辨識創意跟符不符合有關。當某樣東西符合我們的定義,就不會讓我們感到不確定和不安全。也就是說,「符合預期」的心理體驗影響我們的感受。人們喜歡符合預期的體驗,當世界看起來如同期望,我們會感到安全,沒有理由恐懼。符合期望會影響喜好,譬如我們的色彩組合、繪畫與音樂。相較之下,當世界不符合期望時,就表示有什麼事情出了差錯。

我們在辨識創意構想時,符合期望的感受會變得棘手。根據定義,創意構想並不完全符合現有典範和標準。因此,很難知道新構想是否有用、可靠或符合我們其他的要求。所以當你評價創意構想時,不太可能感受到一切符合預期的心理體驗。這表示平均來說,人們應該厭惡創意。

但實際上,在我的抽樣調查中,沒人說自己厭惡創意。當我跟艾默伯提及此事時,她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們為什麼會說自己喜愛創意?」為什麼人們這麼快承認喜愛創意,卻遲遲不願坦承自己厭惡創意?我們知道大多數文化對創意抱持正面的看法。孩童在小學念到美國文化和歷史時,他們看到反叛、探險和在美洲建立新世界等那些堅毅先鋒的形象。

而事實上,美國的誕生是一個取得知識自由,就能讓想法與眾不同的故事。美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強調個人主義,個人被視為與其他人不同並具有獨特性。因此,如果美國文化重視獨特性,而獨特性是創意的顯著特徵,那麼說自己喜愛創意,就像說自己喜愛美國那樣符合社會規範。

而且,人們往往喜愛自己的創意構想。人們將創意過程形容成令人愉快、有趣好玩、既有意義又具挑戰性。我研究過一家讓員工每週上班能以一定比例時間,探索新構想的公司。一名員工形容這項政策:「這項福利太棒了,讓人就像在腦子裡度假一般,擺脫千篇一律的日常工作。」

此外,有很多證據顯示,當我們將某樣事物跟創意畫上等號時,就表示我們喜歡它。我跟羅文斯坦發現,美國人和中國人都表示創意讓他們感到喜悅,並在敬畏中受到啟發。證據顯示,人們認定產品有創意,就會想購買。主管認定某個構想有創意,就有強大規範想支持並選擇這個構想。

支持創意的強有力規範確實存在,但我們也知道新構想的失敗率很高。在你第一次嘗試執行新構想時,都是錯誤百出,很少徹底奏效。我們不太清楚新構想跟熟悉構想之間的關聯。一般說來,人們不喜歡自己處在對事物不了解的狀態。

所以,有許多原因讓人們不喜歡創意,因為創意可能帶給我們有不好的感受,但我們有想要維護並支持創意的文化規範,所以受到了約束。我們大腦裡有兩種方式決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

珍妮佛.穆勒(Jannifer Mueller)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社會與發展心理學博士,曾在許多頂尖商學院任教,包括華頓商學院、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和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等。穆勒發表的知名論文〈對創意的偏見〉(The Bias Against Creativity)廣受關注,下載量超過65,000次,並被《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定位為「著名研究」。

穆勒的論述一直廣為眾多主要媒體報導,包括《華爾街日報》、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CNN、《哈佛商業評論》(HBR)、《大西洋月刊》、《財星》、《富比士》和《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等。現任聖地牙哥大學副教授,定居加州索拉納海灘。

※本文由寶鼎出版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誠徵專欄作家】

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職場英雄們的心嗎?

《董事長碎碎念》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

歡迎來信投稿創業心路歷程、職場經驗、團隊管理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

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董事長碎碎念》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投稿吧→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