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艾薩克森:無論你抱持哪一種觀點,重新認識富蘭克林的一生還是很有幫助」

2525

那個未能進入哈佛求學的聰明男孩,年輕時難掩妒意而撰文批評哈佛的虛假,後來在求知若渴下自學成材,成為該時代最卓越的作家和科學家。但多年來,富蘭克林一直有個興學的夢想,建立自己的學院。早在一七四三年,他就曾經和互助學習會及朋友討論過這個想法。

 

第一章 富蘭克林與美國的誕生

他初抵費城的那一幕,是自傳文學中最出名的情景之一:十七歲離鄉背井的邋遢少年,貌似謙遜,實則莽撞。他匆匆下船,買了三個麵包捲,徘徊在馬路上。但是,且慢!事情沒那麼單純。那本自傳再往前翻個幾頁,我們看到他是六十五歲的犀利觀察者,坐在英國的鄉間小屋裡,提筆寫信給兒子,描述那個情境。那個兒子其實是他的私生子,此時已貴為總督,自命不凡,需要人提醒他,家族乃系出寒門。

不過,再仔細翻閱他的手稿,又可以瞥見另一番事實。他除了在正文裡描述自己在費城街頭徘徊的情景以外,也在邊角注記,當時他正好經過未來妻子黛博拉.里德(Deborah Read)的家門,說「她站在門口看見了我,心想這傢伙怎麼那麼狼狽,但我確實就是那副窘樣。」

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那位自傳作家的筆下有個心愛的主角,名叫班傑明.富蘭克林,他有重重交疊的身分:先是從他花甲之年的眼中,看到一位年輕的小伙子;接著再由妻子的角度,回憶當時自己的模樣;最後巧妙地以「我確實就是那副窘樣」自我解嘲,幾乎難掩他對於自己傳奇一生的驕傲。

富蘭克林是個親和力十足的開國元勛。相較之下,喬治.華盛頓向來氣勢威嚴,連夥伴都不敢搭他的肩,如今更是讓人敬畏,傑弗遜和亞當斯也一樣令人畏懼。但富蘭克林就不同了,他是充滿抱負的創業家,感覺像血肉之軀,可直呼名諱,而不是神格化的雕像。

他似乎從歷史的舞台上轉向我們,透過那副新奇的眼鏡,對著我們眨眼睛。他透過書信、玩笑和自傳跟我們談話,從來不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出奇現代的犀利言語侃侃而談。即使是現代,我們仍不時看到其身影。

細數那八十四年的精采人生,他不僅是美國最卓越的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作家、策略家,也是最務實的政治思想家。他以放風箏證明閃電是電力,更發明了避雷針以避免雷擊。他發明了雙光眼鏡、可排廢氣的火爐、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的洋流圖,以及流感傳染的理論。

他推動許多改善民生的方案,例如圖書館、大學、消防隊、保險協會、配套補助的募款活動。他為我們帶來了獨特的美式幽默和務實理念。在外交政策方面,他設計出一種方法,讓理想和權力平衡的現實得以相容。在政治上,他提出開創性的計畫以統一殖民地,並為國民政府建立聯邦模式。

不過,富蘭克林最有趣的發明,而且不斷翻新改造的,其實是他自己。他是美國第一位公關大師,窮其一生都在努力塑造一個新的美國原型。過程中,他精心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並為後代不斷地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就某種程度來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塑造形象。年少時,他在費城做印刷工,推著裝滿報紙的推車在街頭穿梭,給人一種刻苦耐勞的形象。年老時,他是駐法大使,戴著毛帽,呈現出賢哲的形象。而那之間的數十載歲月,他為自己營造了簡樸勤奮的商賈形象,孜孜矻矻地琢磨良商及良民的美德(勤奮、節儉和誠實)。

不過,他營造的形象都是有事實根據的。出身貧寒的富蘭克林,大半輩子都覺得自己跟勞動者與思想家相處,比跟權貴往來更加自在。他厭惡貴族世家的排場和權勢,終其一生習慣以「印刷工富蘭克林」自稱。

這些態度反映了富蘭克林最重要的願景:以中產階級的美德和價值觀為基礎的美國國族認同。相較於其他的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先天就比較接納民主,也沒有後世批評家對其經商價值觀所指責的勢利態度。他一直很相信老百姓的智慧,深信中產階級是新國家的力量源泉。他不斷地精進個人品德,推動社會公益,幫美國創造出一個由平民百姓組成的全新統治階級,並大加頌揚。

富蘭克林呈現出多元的面向:他的巧思與機靈、不拘泥於陳規的新教徒品德、堅守及願意妥協的原則等等,每個交乘出來的新面向都反射與折射出美國不斷變革的價值觀。他在浪漫主義時期遭到詆毀,在創業時期受到膜拜,每個時代都重新評價他,也因此彰顯出那個時代的價值觀。

富蘭克林和二十一世紀特別有共鳴,身為極富創意與好奇心的成功出版商及社交達人,面對當前的資訊時代,想必遊刃有餘。他努力力爭上游的過程,也讓社會評論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給了他「雅痞元祖」的封號。我們不難想像下班後跟他去喝一杯,教他使用最新的數位裝置,跟他分享創業企畫案,討論最新政治醜聞或政策理念的模樣。

他聽了最近流行的笑話應該也會跟著大笑,我們會由衷欽佩他的真誠和幽默自嘲,也可以理解他想在追求名譽、財富、世俗道德、精神價值觀之間拿捏平衡的用心。有些人擔心富蘭克林的思想反映出靈魂的膚淺和精神的自滿,是在鼓吹功利主義的文化。

他們認為富蘭克林是在教大家如何過務實的物質生活,而不是追求清高。但也有一些人欽佩他的中產階級價值觀和民主意識(那些想法正是現代菁英、激進分子、反動守舊派,以及撻伐中產階級的人大肆攻擊的目標),他們認為富蘭克林是個人品德和公民道德的典範,那兩者正是美國時下最欠缺的。

眾人對於富蘭克林的讚譽與疑慮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富蘭克林的一生遠比其崇拜者和批評者所描述的還要複雜。雙方常把富蘭克林本人以及他在自傳中刻畫的那個勤奮移民混為一談,誤以為他編寫的那些道德格言就是激勵其行動的基本信念。

富蘭克林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一種真摯的信念上,他深信人應該過正派的生活,為自己熱愛的國家效力,藉由行善獲得救贖。那促使他把個人品德與公民道德連在一起,同時根據微弱的證據猜想,那些世俗品德也和神聖品德有關。

他為其創立的圖書館題了以下的格言:「為大眾謀福利最為高尚。」同年代的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認為,人類是落在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唯有上帝大開恩門,人類才能獲得救贖。相較於愛德華茲等人的觀點,富蘭克林的看法可能顯得有些自滿,就某些方面來說確實是如此,但也是最真誠的。

無論你抱持哪一種觀點,重新認識富蘭克林的一生還是很有幫助,因為這樣做可以幫我們解開一個存在已久的根本議題:如何過有益於社會、行事正派、受人敬重、有道德又有意義的人生?這議題中的哪些特質最為重要?無論是在尊崇自我價值的年代或是充滿變革的年代,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

第七章 政治家 費城,一七四九- 一七五六年

▍興學及設立醫院

那個未能進入哈佛求學的聰明男孩,年輕時難掩妒意而撰文批評哈佛的虛假,後來在求知若渴下自學成材,成為該時代最卓越的作家和科學家。但多年來,富蘭克林一直有個興學的夢想,建立自己的學院。早在一七四三年,他就曾經和互助學習會及朋友討論過這個想法。

退休之後,科學和閱讀帶給他的樂趣,使他的興學念頭更加強烈。所以,一七四九年,他出版一本小冊子,名叫〈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相關提案〉,以其一貫的認真態度,詳細闡述創辦學校的必要、學校該傳授什麼,以及資金如何籌募等議題。

當時北美殖民地已有四所學院(哈佛、威廉瑪麗、耶魯、普林斯頓),這類菁英學校都是宗教的附屬單位,富蘭克林不想創辦那種學院。他認為學院的教學應以實用為重,例如寫作、算數、記帳、演講、歷史、商業技能等等,「學習內容應與學生想從事的職業相關」。

學校應灌輸學生為人處事的美德,學生的生活應「樸實、節制、節儉」,「經常跑跳、參與角力、游泳等運動」。富蘭克林的興學計畫,就像教育改革者挑戰僵化的古典主義者。他認為,這所新的學院不該培養只會讚美上帝或是只為自己學習的學者,而是應該培養學生「造福人群、國家和親友的志趣與能力」。

富蘭克林最後總結,那才是「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抱持的偉大宗旨與目的」。那本小冊子裡大量引用古代學者以及他自己在各方面的經驗,從游泳到寫作風格等等。他就像卓越的啟蒙運動思想家一樣,喜愛條理及精確的程序。

他為互助學習會、共濟會、圖書館、北美殖民地賢哲會、消防隊、巡邏隊、民兵等單位規畫章程時,這種詳列細節的偏好已表露無遺,他的興學提案更是把這個特質發揮到極致,裡面鉅細靡遺地列出各種程序,說明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傳授從發音到軍事史等各方面的學問。

富蘭克林很快募到兩千英鎊捐款(不是他自傳裡寫的五千英鎊),草擬了一份和原始提案一樣詳盡的章程,並獲選校董會會長。多年前費城為了懷特菲爾德牧師興建了大會堂(Great Hall),後來因宗教復興運動降溫,大會堂廢棄多年。富蘭克林剛好也是大會堂理事,於是與理事會協商,讓新學院承接那棟建築,把它分成數個樓層並隔間打造成教室,保留空間讓來訪的牧師使用,並為貧窮子弟提供免費教育。

一七五一年一月,這所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北美殖民地第一所無教派的學院(一七九一年更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富蘭克林的改革本性有時也會遇到阻撓,當時多數的校董是富有的聖公會教徒。富蘭克林推舉拉丁大師、而非英文大師來擔任校長,但是那些校董投票反對,因此後來是由來自蘇格蘭的威廉.史密斯牧師(William Smith)出任校長。

富蘭克林和史密斯原是朋友,但兩人很快就因為政治歧見而撕破臉。不過,富蘭克林終其一生都擔任該校的校董,並把該校視為他一生最自豪的成就之一。學院成立不久後,富蘭克林開始投入下一個計畫,募款創立醫院。他在報上對大眾提出的訴求,洋溢著典型的富蘭克林風格,生動地主張人人皆有道德義務幫助病弱者:「獨自行善幫助病人的成效,遠不如眾人集資,一起濟世救人。」

由於募款成效不彰,他想出一套絕頂聰明的方法:他讓費城的議會同意,只要他能向大眾募到兩千英鎊,公帑就必須等額贊助兩千英鎊。富蘭克林回憶,那個計畫使大家的「捐款動機更強,因為這樣一來,每個人的捐款都會加倍」。

日後,一些政治對手批評富蘭克林狡詐,但他對於自己想出這招頗為得意。「我不記得還有哪項政治計策的成功帶給我那麼多的快樂,或是事後回想起來更容易原諒我自己的機巧。」

延伸閱讀:華特.艾薩克森:富蘭克林的政治風格帶有一些保守特質,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那算是慈悲型保守主義

作者簡介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美國著名傳記作家,現任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執行長。曾任《時代》雜誌執行主編、CNN董事長兼CEO,在歐巴馬總統上任後,更被指派擔任美國廣播理事會(BBG)主席。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媒體人,更是備受讚譽的傳記作家,包括賈伯斯親自登門請他撰寫的《賈伯斯傳》、近日獲國家地理頻道改拍成影集的《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季辛吉傳》等暢銷傳記作品皆是出自他手。另著有《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美國世紀締造者:六個朋友與他們建構的世界秩序》。

 

※本文由臉譜出版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