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嘉年華會的喧嘩與冷漠

    2449

    五月天現場演唱會、太陽花運動、台北城市馬拉松,這三者有何共通之處?不論參與的人數是10萬、20萬還是30萬,參與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從現場得到莫大的解放,透過與場內陌生人的連結,人們串聯彼此的力量,同時得到憧憬的自由!在這些時刻,陌生人的偶遇為彼此帶來快樂,讓我們從心裡感覺到,與一個更大的群體,產生善意的連結,是多麼令人喜悅的美事!

     

    中古世紀的街頭嘉年華,也創造這種與路人偶遇的欣喜時刻。彼時,即使政治經濟不盡人意,令百姓滿腹怨言,生活艱辛,但是,一旦人人戴上面具,隱藏階級,便可暢所欲言,恣意狂歡。短暫的歌聲舞影,彷彿一劑仙丹妙藥,讓貧苦的底層階級得以釋放壓力,蓄積日後重新面對現實勇氣。

    現今的嘉年華,隱身在流行音樂、運動賽事、街頭抗爭的場域中,以更絢麗的規模現身。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事件現場的掌聲、吶喊、肢體衝撞,透過媒體、網路的直播,都在第一時間盡收眼底,無數的小我藉此融入大我之中,一同體驗生命裡極致的共同悲喜!

    不論身處何種時代,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參與嘉年華,享受與陌生人在街頭舞動的集體狂歡?我們血液中,喜歡湊熱鬧的DNA到底為何而生?這樣的疑問,如果交由典型財經書思維的作者來書寫,大概會寫成「人氣的商機」這種創業指南。

    不過,我眼前這本《嘉年華的誕生》,顯然是非典型的作品,原因很簡單,這本書的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enreich),本身就是個「非典型」的傳奇人物。芭芭拉今年高齡73歲,多年來,一支健筆縱橫《時代雜誌》、《哈潑》等美國指標刊物。

    書寫她對女性主義及社會階級落差的關懷,她著作等身,至今已有21本著作發表。從外表看起來,芭芭拉也許是個平凡的棕髮阿嬤,但擁有高學歷(洛克斐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的她,卻選擇了非典型的人生。

    在大學畢業之後,她捨棄教職,投入寫作與社會運動,特別關注社會底層生活的艱辛。她的父親是銅礦工人,前夫是卡車司機,她的姐姐儘管做過五花八門的工作(電話公司客服人員、接待員等),但始終無法脫離低薪的詛咒。

    這些每日仰賴時薪6-8美元掙扎求生的親人朋友,就在眼前,使得手握筆桿的她,感覺為文書寫變成一種責任,有一次,她回顧自己寫作的動機說:我想替那些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發聲……他們有許多話想說,但願意聽的人卻少之又少。

    1998年,當時已經60歲的芭芭拉,決定進行一個臥底實驗。她潛入大眾,開始體驗低薪生活。美國的財經雜誌每年都會排名「全美最吸引人的工作」,這回,她立志要做的,全都是「全美最不吸引人的工作」。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她陸續應徵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工、超市售貨員……當她穿梭在餐廳端盤子時,震驚於這份工作的時薪竟然只有基本工資2.15美元(約合台幣64.5元),就算是加上小費,平均也只有7.5美元(約合台幣225元)。

    而財經雜誌裡吹捧的管理階級,在底層社會中,一個個看起來都像泯滅人性的惡魔,他們發明出來的管理制度,則變成壓榨勞力體力的工具。她的同事們常常必須做兩份工作才得以溫飽,就算前排牙齒掉光也看不起牙醫,只因為公司沒有提供健保,許多人連房子都租不起,被迫棲身在拖車裡。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曾經評估,在美國現今的物價消費水平下,一個大人若撫養2個孩子,平均時薪必須至少達到14美元(約合台幣420元)才能夠活下去,但是,現今美國卻有60%的勞工無法達到這種收入水平。2001年,她以這段親身經歷,在美國出版成名作《我在底層的生活》 (Nickel and Dimed)。

    因為書中描繪的人事物太過真實而殘酷,因此震驚美國社會,一舉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歷時超過100周。芭芭拉也因此成為美國底層階級代言人。在經歷底層生活的血汗歲月裡,芭芭拉觀察,她的同事們幾乎無力負擔任何需要花錢的娛樂,不論是逛街購物或是看場電影,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對底層階級的人來說,全都是奢侈品。

    也許是這樣的起心動念,讓她想要從歷史中搜尋。往昔那些自由的、免費的、能夠為底層階級舒緩工作辛勞、帶來希望的街頭慶典、嘉年華,都到哪兒去了?也許這就是這本書創作的原點。這本芭芭拉的新作《嘉年華的誕生》中文版,以嘉年華這種大型慶典做為跨時代、跨區域的觀察指標,深究這種曾經為社會創造集體療癒、令人狂喜的「技藝」,如何能為現代社會的我們覺察並運用。

    在作者眼中,現代的嘉年華雖然化身成各種演唱會、運動賽事,吸引無數球迷、 粉絲的吶喊和追逐,不過,也因為變得太過商業化,而讓這個社會裡的某些底層階級負擔不起,與之絕緣。到最後這些現代嘉年華,不但沒有為既有的階級破冰,反而成為加深階級代溝的那一道界線。

    社會底層的窮人仍舊無處可去,只能在教堂外面的街頭聚集,或到酒吧鬼混。眾樂樂不如獨樂樂,如此的階級疏離,也改變人們跟我的認知。過往曾經在街頭慶典帶來歡愉的陌生人,現在,成為彼此敵視的存在,這是讓作者最為心痛的改變。

    曾經,在任何慶典中,我們可以心無芥蒂地跟非親非故的陌生人一起玩樂──他人,曾經引人入勝。但如今,他人,成為假想敵,他人,可能搶走我們的停車位和工作,他人,可能是恐怖分子或阻礙我們升遷的威脅,冷漠取代歡愉,成為街頭與職場的主要語言。

    閱讀這樣厚厚一本探討嘉年華的文化史,有心的讀者當然可以從中找尋線索,在現今的網路社群時代,創造出連結善意陌生人的商機,發展出創新的商業模式,實踐所謂的陌生人經濟學。但是,如果問芭芭拉,寫就這樣一本書,所為為何?這位熱血阿嬤這次在里約熱內盧的森巴舞者身上,找到了答案:在這個擁擠的星球,我們需要更多沒意義的活動,去體會我們存在當下的奇蹟,並且好好慶祝一番。

     

    ※本文由作者丘美珍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