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你是不是雜物盲?竟然是完美主義作祟!

    2323

    你的辦公桌是不是會有一個(或不只一個)抽屜,放一些你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包括:你某天心血來潮採購的一打鉛筆、已經無法充電的電池、 幾包路人給你的廣告面紙、過期的會議紀錄和芒果乾……

     

    或者,其實你們家的沙發常常被衣物占據,你家看起來像一個雜物間,隨便一翻就找到多年以前熱衷過的羽球拍、曾經一見鍾情的靴子,衣櫃裡還塞著別人送你的滑稽木偶。一轉身,走道旁邊發現電視購物買回來的鍋子、健身腳踏車,嶄新的樣子看起來從來沒用過。

    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記錄了你多年來的生活軌跡。有些,你說得出它們的故事;有些,你記不起來它們為何在此。總之,它們現在就在你的桌子下面、在你家,它們存在於某個角落,跟你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你的空間,已經變成雜物的世界。

    為什麼會這樣?最近讀了《零雜物》作者Phyllis的新書《囤積解密》,這本書文筆生動,精彩地解讀了很多病態囤積者的故事,令人大開眼界!所以,我也因此學到了一個新名詞,叫做「雜物盲」(clutter blindness,意指對身邊雜物視而不見,以下我用來稱呼不會整理雜物的人,用法同「文盲」)。

    看到這個中英對照的新名詞,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都鬆了一口氣。不管這是什麼「症頭」,有中英對照表示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毛病,並不罕見,而且,照理來說,應該會有國際化的無敵解方?

    雜物盲──是一種常被誤解的症狀,屬於在生活領域中,政治不正確的那一邊,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前途。聽說很多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會不定期晃到部屬桌邊,看看他(她)桌上是否井然有序,以決定此人是否列為下一個接班人。

    而在日常生活裏,雖然雜物盲跟潔癖一樣,屬於會被正常人嫌棄的症狀,但是,一個堆滿雜物的空間,跟一個潔淨清新、井然有序的空間,何者評價較高?其實不言而喻。為什麼會成為雜物盲?作者Phyllis根據自己母親的症狀,從源頭開始抽絲剝繭,得到了以下線索:

    1. 無法將物品分類:

    分類指的是,將相似物品歸納成有意義的類別。一般人會將物品依照屬性區分,例如一堆上衣、一落褲子、一箱雜誌、一抽屜餅乾…等,這看起來天經地義。

    很多人以為雜物盲就是生性懶惰,不愛整理。但是,有研究顯示,阻礙雜物盲進行分類整理的元兇,竟然是完美主義作祟!雜物盲在替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分類時,雖然小有壓力,卻沒有困難。但是,一旦碰到自己在意的個人用品時,立即陷入高度焦慮。

    例如,光是衣物,雜物盲就可能分成格紋、素面、碎花、圓領等,潛在的完美主義,使得雜物盲執意要找出一種最佳的分類方式,因此該用雙手整理的時候,卻用了太多腦力,如此,在耗去驚人時間、徒勞無功之後,只好放棄。

    2. 無法丟棄:

    認為每樣東西都獨一無二,或者以後還會再用到,這也令雜物盲常常拿起一樣東西,評估之後,又把它放回雜物堆。

    許多病態囤積者初期的症狀,就是雜物盲。而最容易出現雜物盲的行業,排名第一的是:照顧別人的人─也就是護士、看護、社工等。專家說,這些行業的人把全副精力都用在照顧別人,氣力用盡,反而沒有餘力照顧自己。

    排名第二的行業,則是老師和教授。身處在知識產業的人,通常有旺盛的好奇心,而工作週期又有一段長假(寒暑假),可供他(她)們恣意探索自己的興趣。如此一來,書報雜誌、參考資料、各種玩物,就這樣經年累月堆積。

    有時候為了某篇文章留下整本雜誌,有時候為了一張圖片留下整份報紙,學了中醫就買了整套的推拿用具,學了油畫就大手筆添購所有畫具。熱愛知識到頭來成為自己生活的負擔,這真是始料未及的。

    3. 無法專注地整理:

    專家說,許多雜物盲其實也有輕度的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他們興趣廣泛,有許多未完成的計畫;很容易分心或失去注意力;需要視覺上的提醒,才能採取行動。

    雜物盲不做日常整理,總想畢其功於一役,所以,久久才整理一次。一旦開始整理,卻又低估所需的時間,而且,整理時很難專心,一下子聊天,一下子看電視,進展緩慢。

    雪上加霜的是,雜物盲常常把簡單的任務變得複雜。本來只是要把所有東西從櫃子搬出來,但是後來又同時做起了分類的工作,任務由簡化繁;或者,為了好好收納,買回更多的盒子、箱子和櫃子,結果該丟的東西沒有丟,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放。

    還好,畢竟雜物盲是個跨國存在的症狀,所以,真的有人好好地研究了破解之道。美國的挑戰雜亂協會(ICD),邀集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整理教練多管齊下,想要拯救那些被慢性雜亂症困擾的人;國際間也有知名的囤積症權威學者,殫精竭慮想出了可行的行動方案,重點包括:

    ■ 每天至少清理半小時,分成3個10分鐘進行: 雜物盲容易分心,用計時器或是手機APP每次設定10分鐘,清理小範圍就好,這樣比較容易成功。

    ■ 用手,不要用腦: 雜物盲總是想太多,在整理時,需要的只有兩隻手,讓寶貴的腦力先去休息吧。

    ■ 分類要少,地方要大:雜物盲要學會化繁為簡,整理物品時,只分成兩區「留」「不留」,在不留的那一區,再分成垃圾、資源回收、送人、捐贈,儘快處理掉。

    雖然雜物盲令人困擾,不過,雜物對於人類真的完全沒有貢獻嗎?我倒有另一種看法。在創作及發明的領域,雜物常常是不可或缺的觸媒。聽說,美國某知名設計公司,就在一樓擺放了分門別類的雜物素材,每當設計案碰到瓶頸時,設計師就會到這裡來翻翻撿撿,從不同的雜物之間隨意組合,往往電光火石之間,絕妙點子應運而生。

    雜物無罪,只是需要分類整理,就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說:「只有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地學習,知識才會變成力量。」如果有足夠空間、不影響日常生活,有系統的存放雜物,說不定反而會是創意的助力。在眾多雜物囤積者的名單中,也不乏知名人物,例如: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在近60歲的人生中,安迪‧沃荷以畫家的身分成名,身價曾高達七億美元。他雖已經離世近30年,他的作品在藝術界仍是舉足輕重。不過半年前,他有2幅描繪明星貓王及馬龍白蘭度的作品,才在紐約的佳士得拍出超過45億台幣的天價。不過,安迪最令人費解的「藝術品」,卻是他身後被發現的、610個以紙箱裝成的「時間膠囊」。

    最早的時間膠囊據說誕生在1974年,當時安迪正在搬遷工作室,他發現最簡便的整理方式,就是把手邊看到的東西,不分類,全部裝進紙箱。裝滿後,寫上日期,再由助理把這些箱子全部寄到某個大型倉庫去。此後,他在月初時就準備一個空箱子。

    不論是他辦公桌上有用無用的雜物,或是他每天逛畫廊、骨董店、拍賣會的戰利品,到了月底他就全部把它們丟進箱子裏,沒有目錄也沒有明細,全數標上日期,封箱打包送到紐澤西的大倉庫去。這610個紙箱,統稱為安迪的「時間膠囊」,沒有人知道裡面到底裝了甚麼,連他的助理也是一問三不知,只知道這是「安迪的東西」。

    從1987年2月,安迪因為手術意外過世之後,這些時間膠囊就陸續被開箱建檔。一開之後才發現,裏面的物品包羅萬象,從機票、超市傳單、粉絲信件,到糖果包裝紙、腐爛的生日蛋糕、腳指甲,甚至還有古埃及木乃伊的一隻腳。拆封的工作,一年一年,緩慢地進行。

    在他過世後第27年,編號TC528的最後一個時間膠囊,終於得以重見天日。當天,在安迪沃荷美術館舉行盛大的拆封儀式,有一名安迪的粉絲以3萬美元取得開箱資格,現場坐無虛席。結果,裏面的東西,包括了叉子、包了一半的禮物、低糖麵包、菸灰缸、全新的迪奧領帶………

    這些平凡俗物之所以會被大家吹捧成藝術品,一方面因為安迪的自信,一方面也因為藝評家的想像力。安迪曾經自豪地說: 「我甚麼藝術創作都不用做,就能當個藝術家了…我本身就是藝術。」有些藝評家在安迪去世之後。

    看到這些時間膠囊,彷彿安迪上身,附和地說: 「這些紙箱是很懂商品、又為此著迷的收藏家,所創造出來的裝置藝術。」看到這樣的超時空對話,我心裡有很深的領悟──就像安迪的時空膠囊,或者我們也可以期待:即使無目的、無系統、無組織的堆積雜物,只要給個說法,最終這一切也將變成某種商機?

     

    ※本文由作者丘美珍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