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克・戴林格:發酵食既不是新玩意兒,亦不是一時的流行。它們不是萬能仙丹,也稱不上是一套飲食法

    2503

    每章以一個主要發酵食物做引子,譬如德國酸菜、優格、啤酒、皮蛋、乳酪、麵包、發酵鯊魚肉,循序漸進地介紹發酵食物的定義,更正確說是發酵食物的難以定義;歷史發展;科學原理,發酵就像各種微生物大軍之間的戰爭;吃發酵食物的益處,發酵等同利用微生物預先分解營養,讓食物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甚至釋放食物未經發酵前不會產生的養分。

     

    我希望我的發酵人飲食之困難與嚇人就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因為就擁抱微生物而言,原因遠比定義來得重要。而如果發酵只是玩家們好奇的學問或覺得好玩的嗜好,原因和定義又都不如簡單的做法來得重要。你可能已經打定主意永遠也不要花一整個星期二晚上,把十磅重的甘藍菜切成絲塞進瓶子裡,又把海鹽在流理台上撒得亂七八糟。沒關係。

    發酵甚至不必是自己動手的活動。雖然它是很棒的嗜好,但它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給人當成嗜好;了解和接納才是真正的最後目標。以新方式重新介紹老文化。找到發酵的蹤影,不只是在餐廳裡和商店的貨架上,更是在自家的冰箱、酒窖和廚櫃。它應該是手作的活動,但不一定要是你的手。

    發酵食既不是新玩意兒,亦不是一時的流行。它們不是萬能仙丹,也稱不上是一套飲食法。雖然我很有可能藉此成為《奧茲醫生秀》(Dr. Oz Show)的座上賓大賺一筆,但我不是要倡導任何人追隨我的腳步。坦率地說,我無意炒作「純發酵飲食」。不妨將之視為我的一場實驗,而非我給世人的建議。我主要是希望本書能激起你的興趣、教育你,並幫助你想辦法將這些食物融入你的飲食習慣和日常規律中。

    當代西方人的胃似乎是市場上各種金錢力量的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食品製造商和他們那些塑膠包裝的假食物,還是無數手法高明的行銷案(聲稱能讓你擺脫那些導致發胖的食物,殊不知正是同樣的製造商做出那些食物),在各種力量之間,唯一固定不變的似乎是沒人知道到底要吃什麼或怎麼吃。

    雖然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解開現代飲食之謎(不過如果你碰巧覺得它達到了這種效果,還請不吝與人分享,比方跟歐普拉分享就不錯),但有鑒於發酵食和健康與文化的議題密不可分,我們無疑也會碰觸諸如此類的主題。

    不管發酵食是否蔚為風潮(在現代文化中,我們似乎往往不是一窩蜂地趕流行,就是一味地恐懼),它們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東西。或幾乎是一直以來啦。直到前陣子,它們在美國主流文化中都似乎很有可能瀕臨絕跡。

    多虧了工業化的深刻印記,有二十年的時間,乳酪、啤酒和麵包似乎註定被困在均質化的新形式裡。我們將老祖宗賴以維生的好料重新詮釋一番,把它們變成粗製濫造、乏善可陳的仿冒品。優格還沒成為價值億萬的產業,也還沒成為占據超市裡鮮奶隔壁一整區的主要產品。變得濕軟無味的德國酸菜基本上只是一種新奇的佐料,用來在看球賽和逛園遊會時配熱狗吃。

    當然,工業化的力量遍及全球各地,沒人能夠免疫,但美國人似乎格外醉心於現代化,甚至求之不得。沒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烹調傳統將我們凝聚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就會受到新鮮玩意兒和飲食風潮的吸引。我們缺乏一道歷史悠久、營養健康而令國人引以為豪的國菜(蘋果派和熱狗不算數)。

    甚至說工業化本身已成為偉大的美國烹調傳統也不為過,因為在國人的飲食經驗中,我們已經變得注重一致性與可預測性更甚於一切。為什麼不呢?如果發酵食物這麼容易失傳,它們的重新出現除了成為另一股懷舊的風潮,還能成為什麼?時至今日,用現代的方法保存食物一點也不難,所以有什麼理由要我們甘於選擇吃細菌?

    儘管我要再說一次,發酵食物不是什麼萬能仙丹或飲食祕訣,但從這些傳統食物身上,我們確實可以學到關於健康的一些重要課題。關於如何看待微生物界,以及現今人類如何與這些看不見的力量交涉,我們有很多博大精深的學問要學。此外還有風味的課題。隨便想一件與某個國家密不可分的食品,這件食品的製作很可能就有發酵參與其中。不管是什麼,發酵食既非索然無味,亦非乏善可陳。

    你已經把發酵和風味聯想在一起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走進一間冰淇淋店,他們至少會有兩種你料想得到的口味——最基本、最普遍,無論冰淇淋與否,幾乎你想得到的食物都有這兩種口味。我們現在是否不約而同想著巧克力和香草啊?很好。

    不,冰淇淋不是發酵而成(除非你是在一家優格冰淇淋店,那就另當別論了),但可可豆和香草豆在採收之後,都要經過發酵的程序來凸顯它們的風味。最愛清早即起了?才怪,當然不愛。那是莫大的痛苦。感謝老天有氣味香醇、滋味萬千的咖啡。咖啡豆也是經過發酵熟成。要是沒有咖啡、巧克力和香草,這世界成了什麼世界?絕對是人間煉獄啊。

    發酵能把淡而無味的蔬菜變得活色生香,令人垂涎欲滴,也能把味道怪異的蔬菜變得更怪,而且是截然不同的怪法。你用過的每一種醬料幾乎都經過發酵的巧手,因為它們多半純粹是把醋(發酵品)和香料混合在一起。還有其他許多醬料則是從頭到尾都經過發酵。

    時至今日,歷經數十年的工業化發展,習慣了金剛不壞的食品,我們才會覺得發酵食物是令人費解的新奇玩意兒,是新興的熱門飲食風潮。放眼全球文化或回顧人類歷史,發酵食物不只是用來增添風味或強化健康。它們是不可或缺的常備菜、與腐壞和衰敗相抗的力量、釋放養分的手段。

    它們提高攜帶的便利性、消滅有害物質、讓珍貴的食物變得甚至更珍貴。多數人都會同意,小小一塊洞穴熟成的手工乳酪比一公升的牛奶更有價值;比起區區的熟火腿丁,來自義大利的鹹味薄片生火腿更令人食指大動;比起木桶熟成的帝國司陶特啤酒(imperial stout),一麻袋生大麥的吸引力自是相形失色。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樣的高下之分(微生物作用熟成的美食勝過生鮮食材)不只演變成超市裡的貨架之分,還演變成階級與國度之分。不管是為了保存,為了風味,抑或為了地位,人類歷來最講究的菜餚都要仰賴發酵。

    然而,發酵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做起來有多麼容易。絕大多數的發酵需要用到的無非是原料而已,別忘了我們就是要借助於自然的力量。食譜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發酵過程有基本的認識,這部分我們在本書會談到。

    除此之外,無論你從本書得到什麼,我鼓勵每一個人都玩玩看,不管是哪一種發酵,至少嘗試個幾次。騰出一個晚上,把它排進你的例行作息,學習它的節奏,說明給你的朋友聽。以平常心看待我們和微生物的關係,畢竟打從有人類起就有這段關係。

    延伸閱讀:德瑞克・戴林格:旁人第一次聽聞我的「發酵人養成計畫」之後,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幾秒鐘的沉默

    作者介紹

    德瑞克・戴林格(Derek Dellinger)

    來自紐約州哈德遜河谷地的作家、自釀家、發酵狂熱分子。他是肯特瀑布釀造公司(Kent Falls Brewing Company)的釀酒師,該公司是康乃狄克州第一間農場啤酒廠(無疑也是該區唯一使用舊拌乳桶於穀倉外天然發酵啤酒的啤酒廠)。他也為各式出版品撰寫自釀、發酵、食物和啤酒相關文章。

     

     

    ※本文由麥田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