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安:全球化下的過勞之島,別怪人才為自己打算;資本、機會都離開了,我們還留在這裡幹嘛?

    2768

    這陣子我看到兩種非常錯亂的政策新聞:一方面,行政院說台灣企業缺工,要放寬法規引入「外來人才」;另一方面,台灣的《勞基法》修法方向卻更加往資方傾斜,勞工的權利很可能被壓到史無前例的低。看倌們不覺得很矛盾嗎?為什麼企業一面在喊缺人才,一方面卻繼續苛刻勞工,好像你不幹,反正還有別人要幹一樣?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台灣其實不缺「人才」,台灣其實是「人才過剩」了──企業要從外國引進的也不是「人才」,是更便宜的「人工」,說得更難聽點,是「奴工」。原因很簡單,台灣今天早已剩下沒多少真正需要「人才」的企業了。

    多數企業要的只是便宜聽話,不用發揮創意、不准質疑上級,乖乖執行命令、加班爆肝就好的「人工」──而這樣的人力不管從哪來,只要繼續「供過於求」,企業主就能夠挑三撿四,就能夠把條件越砍越差。很多跟我同輩的人,當初投給了執政黨,現在心裏都很崩潰,認為政客嘴上一套,實際一套。

    選前跟勞工站在一起,選後跟資本家站在一起。但我們實事求是的說,如果今天台灣的經濟快速成長,人才「求過於供」。企業需要搶人才,自然會開出遠比法律規定底線更優渥的薪資、條件去吸引人才,資本家甚至也不用跟政府在「基本工資」、「休假規定」等項目上討價還價。

    相對的,如今越修越差的《勞基法》,只是反應了台灣經濟越來越差這個現實。台灣有太多優秀又勤奮的人才,如今卻只有一些附加價值很低的企業。僧多粥少,當然勞動條件越來越差。怪政府,也改變不了這個趨勢。

    全球化下的資本外移

    要解釋台灣今天的窘境,我們得先來聊聊全球化。在是非黑白分明的小學課本裡,全球化是一件「好事」:每個國家擅長生產的東西不同,有的產煤,有的產鋼,有的產小麥,有的產巧克力。要是每個國家都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彼此間沒有壁壘,全世界人民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在真實世界裡,並非如此簡單。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四小龍等工資低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了西方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在這個模式裡,廉價的台灣人負責生產,美國人負責消費。但台灣人也沒虧,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湧入了台灣,創造了快速增長的「台灣經濟奇蹟」,也讓大多數人脫離了農村,過上中產階級的日子。

    但我們不能忘記,二戰後「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企業尋找廉價生產基地」以及「資本尋求更高回報」的遊戲。換句話說,今天資本既然能夠從美國流入台灣,明天自然也能從台灣流到別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經濟,已經不可能再如過去一樣好了,無論政客跟我們吹得多天花亂墜都不可能有所改變──原因是資本在今日台灣,已看不到成長的機會,早就紛紛離開,而且不會再回來。

    資本的逐利本質

    這裡我們要解釋一下資本的逐利本質。打個簡單的比方,要是你今天有一百萬,存在 A 銀行,一年的利率是 5%;存在 B 銀行,一年的利率是 25%。在風險一樣的前提下,你會把錢放在哪裡?要是你不傻,應該會選 B 對吧?資本家的邏輯也是一樣的。

    全球的資本都在尋找快速成長的機會,資本家看的不是絕對值,而是斜率。哪裡的成長速度快,錢就會往哪裡流。台灣也曾經是國際資本追捧的寵兒。只是隨著台灣經濟的停滯甚至衰退,資本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這些快速成長的市場而已。

    追逐成長是資本的本能,任何政策都很難擋住的。許多還有成長潛力的企業,也隨著成長機會,外移到了別的地方。留在台灣的,只剩下極少數能做全球生意的的優質企業,以及一堆半死不活熬日子,卻因政策保護或政商關係,仍在苟延殘喘的落後企業。

    過剩的人才

    但極為諷刺的是,由於前二十年的繁盛,就算現在經濟差、且落後企業早已用不上,台灣的高等教育系統,還在源源不斷地培養具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這就好像是一台在冬天裡高速運轉的刨冰機,明明已經沒有顧客吃冰了,還在不斷的生產刨冰,冰店只好不斷削價競爭。

    所以我們現在遇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資本已經離開台灣了,但是人才的流動,常是不如資本自由的──人是有戀鄉情緒的,是有舒適圈的,是有家庭父母的,是有老婆孩子的。台灣有太多聰明又勤奮的人才,因為家庭或各種因素,無法像資本一樣自由離開,說走就走。在產業已經乾枯的情形下,就只能繼續苦苦掙扎。

    說句很扎心的話,我身邊很多跟我同輩的人,做著完全配不上他們聰明才智的工作,領著遠低於他們應得的薪水。但這要怪誰呢?台灣企業創造的價值越來越低,能夠付給員工的薪水也越來越少。但就這麼點薪水,這麼些工作,還有一堆人要搶。留在台灣,你不拿低薪,誰拿低薪?你不過勞,誰過勞?

    哀莫大於心死,罵政府,代表對政府還有點期待。我不是說要求、監督政府不重要,但政府能做的,頂多是把蛋糕分得公平點,照顧一下底層民眾──如今的政府,根本解決不了蛋糕持續萎縮的根本性問題。

    你說如今台灣有哪個政黨政客,能夠解決資本外移,台灣企業跟不上時代的根本問題?我寫這些,是想讓年輕人在做選擇時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台灣的經濟已經不可能再變好了,我想大多數人都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等待我們的是看不見盡頭的下坡路。

    而在台灣經濟逐步下滑,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企業是沒有辦法給予高薪的(但當然,沒辦法或不願意給合理薪水的台灣落後企業,命運也不會好到哪去),無論政府如何干預都沒辦法。而在教育機器還在穩定輸出人才的情況下,我們能拿到的薪水只有越來越低。

    如果你決定留在台灣的話,就請接受這個現實:什麼「階級翻身」、「財富自由」之類的就別想了。當然,你可以拿到金錢以外的諸多「小確幸」作為補償,譬如說家人朋友在身邊,環境熟悉,食物好吃,有山有水,等等。

    你要是想要台灣的小確幸,那就別想著自己能靠努力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了;你要是想翻身,那就想辦法離開發展吧──外面求生存不會比較容易,更有諸多台灣沒有的挑戰,但你至少可以賭一個翻身的機會。期待政府是沒用的,我們只能靠自己。

    沒有對或錯,這只是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這世界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你只能挑一樣。「那台灣該怎麼辦呢?」──你怎麼不去問統治階級?

    每次我寫些要大家多為自己打算的文章,就一定會有像是「那你怎麼不想著怎麼救台灣呢?」;「你怎不學犧牲奉獻的誰誰誰呢?」這些高舉道德大旗的回應。是的,我承認自己的觀點非常「利己主義」,但憑什麼總要我們小老百姓犧牲奉獻、相忍為國呢?世界各國都有國內政治經濟崩盤,年輕人向外找發展的例子,這奴性思想荼毒得也太深了。

    這些問題,為什麼不去問那些位居高位卻只想著權鬥,炒房炒地又想盡辦法避稅的權貴和他們的子女呢?他們除了在台灣享受權力,享受既得利益之外,又在幹什麼呢?台灣經濟又不是我們搞爛的,好處我們一點都沒撈著,爛攤子憑什麼要我們收拾?

    說到底,沒有顯赫背景的我們,就像一群被眷養的乳牛,隨便牧場主人愛擠多少奶,就擠多少奶。現在權貴們放火燒了牧場,他們自己都不急,我們這群乳牛著什麼急?這些道德綁架的問題,就留給他們去擔心吧!我們先想辦法活下來比較實在。

     

    ※本文由作者劉庭安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