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米蘭達:創業必修課:學習割捨──讓不合適的人離開,就算要「砍掉重練」也值得

    3000

    “Please consider this email as my resignation…my last day will be…” 剛過完週末假期,用手機快速瀏覽著數十封過去幾個小時收到的電子郵件,其中有一封以「resignation」為標題的郵件,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已經是我那個月收到的第五封離職信,而這個「雪球」的開端,則是公司剛成立不久就加入團隊的中階幹部的離去。對於她的離開,以及後續引發的雪球效應,我並不意外,因為從半年多前,到她正式提出辭呈的那一刻,我們之間有過不下十次的深談。

    她,三十歲上下,對許多事都有自己的觀點。除了工作之外,也熱愛運動與藝術活動,非常很重視自己的生活品質。雖然年紀很輕,卻很能夠帶人帶心,總可以和組員們打成一片,一起完成艱鉅的任務;她也很能創意思考,參與了好幾個成功的業務開發,並在公司的幾個重要的客戶團隊裡,扮演重要角色。

    我非常欣賞年紀輕輕、敢於與眾不同的她,也認為這樣的特質,讓她比同年紀的人更有機會發展成優秀的傳播顧問。因此,即便她幾次因為私人原因,錯過重要的會議、在內部被檢查出重大的文件疏失、因為溝通上的疏失,被幾個重要客戶抱怨、經常帶著年輕的同事說主管是非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我仍然努力地和她溝通,希望能幫助很有天資的她,把抱怨的力氣,轉化成聚焦自我發展的正能量,進而為公司的年輕同事帶來好的影響。之所以願意耐著性子跟她溝通,除了因為惜才以外,也是因為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十年前的自己。那時候的我渾身上下充滿鬥志與傲氣,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有什麼」而不是「自己的不足」。

    很幸運的是,一路走來有許多貴人主管的開導,教會我「看人要看優點」以及「要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發展而不是和別人比較」,這幫助我度過叛逆的「職場青春期」。因此,當然也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貴人們一樣,幫助她用很正面積極的態度追求卓越。

    然而,這封沒有事先溝通,就被逕自投遞到我信箱的辭職信告訴我,過去一年多的努力,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找她聊聊,發現她依舊糾結於「自己並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公司的某一位資深人員能力不如自己,為什麼卻能坐領高薪?」、「客戶為什麼感受不到我的努力?」…等等「比較性」以及「外在性」的問題。

    聽著她不斷重複著與過去一年多來每次懇談時相同的抱怨文,我深知只要自己願意很有耐心地聽完她的抱怨、分析她的優缺點、接著鼓勵她一下,這位同事很有可能改變心意;但這一次我選擇用對待大人的方式面對她的辭職:確認她想清楚了,並且給予祝福。

    我知道她的辭呈在某種程度上,和過去幾次一樣只是尋求關愛眼神、或是爭取升職的手段,而她的離去,必然將造成內部的人心浮動以及部分客戶的擔心,但我仍然痛下決心,做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對大家都好的選擇。畢竟把沒有準備好的人放在不適合的位子上,是個不負責任的決定。

    揠苗助長的行為,更會害了原本很有發展潛力的人才。在職場上沒有人應該被長期babysit,一個需要像孩子一樣被哄著才能對工作感覺良好的人,不但續航力不足,也會拖慢團隊前進的腳步。她的離去沒有對客戶關係帶來什麼影響,卻在公司內部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在一個月之內,和這位主管往來甚密的同事,先後以各種原因遞出辭呈。公司的人力一轉眼少了超過一半,留下來的人則是人心惶惶。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的決定是割捨而不強留。就像徹底清除對身體有害無益的組織才能恢復健康,讓充滿負能量或是不認同公司理念的員工離開,是個組織永續經營必經過程。

    回首這段「砍掉重練」的過往,雖然很辛苦,卻也很值得。唯一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是,應該在偏差的行為或負能量出現的第一時刻,就正視這個問題,並用堅定的力量面對、解決它,而不該因為顧忌同事情誼、客戶關係、公司穩定…就硬是留住不適任、不快樂的人。

    學會割捨,是我在創業路上重要的一課。而她和這群同事離開後,親自招募、訓練新人的經驗,更讓我體會到創業者必須有隨時親上火線的能耐,因為「公司少了任何人都能運作地很好」是創業或經營者必須給予員工、客戶、股東及其他重要關係人的基本承諾。

    快問慢答:同事們都離職了,我該怎麼辦?

    你的成功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別人嘴裡。在人事變動很快的公關產業,每每接到上述問題,我的答案總是:「繼續做好你的事,把焦點放在自己的發展,而不是別人的去留上。」

    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大多基於兩個原因,其一,同事之間平日有革命情感,因此對於夥伴的離去,感到不捨與失落;其二,看著同事的離去,開始懷疑這家公司是不是一個值得長期發展的地方,也擔心自己的工作量增加。

    針對第一個原因,我往往會和同事們分享這個觀念--「同事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如果離去的人和你之間彼此都視對方為朋友,即便無法朝夕相處,自然會克服萬難找到維繫友誼的方法。如果你們的交情僅限於喝咖啡、聊是非,那麼其中一人的離開,也不過就是幫助你認清了這個事實。

    不管是在生命或職場裡,每個人都生而孤獨,沒有人應該永遠待在你的生命裡。因此,當說再見的那一刻到來,能夠做的只有接受、祝福,然後繼續自己的旅程。

    至於第二個原因,我則想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感受」。會選擇離開的人,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在公司的發展有限,如果你很受到主管重用,也認同公司的理念,那麼何必隨之起舞?

    至於工作量加重的問題,我相信一般說來,公司都會盡快找到合適的人選接手離職者的工作,即使主管因為人事的異動,做了任務的重新調整,給予你更多的責任,這也應該是值得高興而不是擔心的事,因為責任就等同於表現機會、發展空間以及必要時的談判籌碼。

    在創業以前,我在台灣和大陸的企業和公關公司都擔任過主管,經常碰到的狀況是,離職的人因為對公司有所不滿,所以把負面的思想灌輸給其他工作夥伴們,慫恿原本做得好好的人也一起離開。受到影響而離開的人,往往滿足了慫恿者的意氣,卻犧牲了原本等著自己的大好機會。

    離開一個工作,追求下一個機會是每個人的權利,但不管離職原因是「拿到了更好的offer」、「想暫停一下,思考人生的方向」或是「受夠了這個主管」,都應該是依據自由意識所做的決定,因為--每個人的成功都應該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別人嘴裡呀!

     

    ※本文由台版米蘭達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