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追究:為什麼老實人總是被社會淘汰?

6169

01

好人吃虧,壞人得意

財帛動人心,利益驅使人。

在利益面前,有的人選擇不擇手段,

投機取巧,還有的人則堅持本心,不驕不躁。

不是說好人有好報嗎?但是有的時候,反而是投機取巧者佔了上風。

舉幾個例子吧:《芳華》中的劉峰樂於助人,什麼活都幹,什麼忙都幫,可謂實實在在的老好人,但是到最後卻被別人歧視,連起碼的家庭和愛情都得不到;當我們去乘坐公車的時候,規規矩矩排隊者永遠都只能在最後一個上車,而那些爭先恐​​後、推搡他人的乘客卻會有位子坐;在餐館吃飯也是一樣,踏踏實實坐在座位上等待老闆上菜、溫和禮貌地叮囑服務員的顧客,卻比後來的大嗓門者晚吃到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於是就有人開始吐槽,賣真貨的,比不過賣假貨的

貨真價實的,比不過缺斤短兩的;寫原創的,敵不過抄襲的

做研究的,比不過炒房的;搞藝術的,拼不過做娛樂的。

雖然這些話語中帶了個人色彩,但我們必須承認一點,

那就是:當一些人因為投機取巧順利獲益,

如果此時社會的價值體系不能及時讓他們付出代價,

那麼剩下的老實人則會被逐步淘汰。

02

劣幣驅逐良幣

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定律——「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除良幣」。

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

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

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如果翻譯到社會學上,那就是「壞人淘汰好人」。

一個老實人是怎麼被淘汰的呢?

還是拿上面的事情為例,當你意識到做一個老好人

非但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最後還會被他人排擠,那麼你還會甘願幫助他人嗎?

當你發現老老實實排隊非但不會有座位坐,

還會被其他人推搡,被司機嫌棄動作慢,那你還會守禮地等公車嗎?

當你明白好言好語非但沒有效果,

還會因此被餐館老闆怠慢,你還會堅持你所認為正確的禮貌嗎?

一次兩次,你可能回答:會;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呢?你還會甘心嗎?

一個老實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從他覺得不公平的那一刻起。

一個有才華的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變俗氣的?

從他看透別人開始。

03

老實人被淘汰的結果是什麼?

請想像一下,當大家都覺得做老好人沒有什麼用,

反而會深受其害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吝嗇於伸出自己的雙手,

然後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人人都去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直到有一天你跌倒了,突然發現路過的行人數不勝數,

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停下來扶你一把。

為了能搶到公車上的座位,所有人都爭先恐後,

你爭我趕,於是車門被堵死了,

本來兩分鐘就能上完車的人過了五分鐘還在車站爭執不休。

本來那個司機還埋怨因為排隊顯得動作比較慢的乘客,現在卻傻眼了。

為了能早點上菜,所有人都對餐館服務員粗聲粗氣,

餐館老闆和員工整日承受語言暴力,心理防線逐步崩塌,於是和顧客吵了起來。

而等著吃飯的你,已經等不到老闆吩咐廚師給你做菜了。

這就是最壞的結果,每個人都不願意當老實人,

每個人都耍著自己的小心機,

不友愛待人,不遵守規則,不謙讓他人,然後自我防備,互相傷害。

歸根結底,只要先違反規則、投機取巧的人沒有得到有效制止,

那麼就會有無數人跟風,一起破壞秩序。

04

平庸之惡

外國思想家埃德蒙.柏克曾說:「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同理,社會秩序被破壞,一定程度上是老實人的沉默,或者說是規則的沉默。

1961年,猶太裔美國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旁觀了以色列政府對納粹軍官艾希曼的審判,

之後,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

而這個概念很適用於闡釋我們現代生活中的一些亂象。

這種「惡」是不思考、無判斷、盲目跟從。

為什麼不守秩序的現象越來越多?

因為旁觀的我們成為了魯迅筆下的「看客」,麻木,僵化,然後盲從 。

為什麼房價還在升高?

因為某些人發現工作、創業還不如炒房來錢快,

於是都開始炒房,而其他的人一邊對這個現像不滿,

又一邊加入炒房大軍中去。

為什麼插隊的人越來越多?

因為他們發現插隊不僅可以快點上車或者買到票,

工作人員和被插隊者還從不加以製止,於是他們更加心安理得。

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有什麼樣的節目,

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會促成什麼樣的商品。

在很多事情面前,如果你只會保持沉默,

或者已經看不到「大是大非」,只會權衡利弊,

那麼這其實也是在扼殺一個老實人。

願我們都能堅守內心的底線,

畢竟,淘汰一個老實人,就是在做讓社會變質的幫兇!

 

 

※cover photo by 董事長碎碎念製作,非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