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想喝建怡可樂,但店內只賣百事,他「自費」後榮升管理層!

3971

1.關於個人擔當

那是明尼亞波利斯市區美好的一天,我途經石底餐廳(Rock Bottom),想吃頓簡單的午餐。餐廳人山人海,趕時間的我,很慶幸搶到了一張吧檯邊的凳子,坐下幾分鐘後,有位年輕人端了一整個托盤的髒碟子,匆匆往廚房方向走去,他用眼角餘光注意到我,於是停下來,回頭說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嗎?」

「還沒有,」我說,「我只是想來一份沙拉和幾個麵包捲。」

「我替您拿來,先生。您想喝點什麼?」

「麻煩來杯健怡可口可樂。」

「對不起,我們只賣百事可樂,可以嗎?」

「啊,那就不用了,謝謝。」我面帶微笑說,「請給我一杯水加一片檸檬。」

「太好了,我馬上來。」他一溜煙就不見了。

過了一下子,他送來沙拉、麵包捲和水,我向他道謝,這次他又一溜煙不見了,留下我這位滿意的顧客享用著餐點。

突然間,在我的左側有陣騷動,一股「熱情的氣息」在背後鼓動著,然後一隻「服務的長手臂」越過我的右肩,送來一罐外表冰涼、內在沁心的——你猜是什麼——健怡可口可樂!

「哇!」我說,「謝謝你!」

「不客氣。」他微笑以對,立刻又趕到別處去忙了。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把這傢伙挖過來!」不管多費事!他顯然不是平庸之輩。我愈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額外的事,就愈想找他聊聊,於是當他注意到我的時候,我招手請他過來。

「抱歉,我以為你們不賣可口可樂?」我問。

「沒錯,先生,我們不賣。」

「那這是從哪兒來的?」

「街角雜貨店,先生。」

我驚訝極了。

「誰付的錢?」我問。

「是我,才一塊錢而已。」

聽到這裡,讓我對他的專業產生深度思考,我原本想說的是「真酷!」,但實際上卻說:「少來了,你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去買呢?」面帶笑容的他,在我眼前似乎變得更高更大。「不是我買的,先生。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

追求更高的需求和生活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不就是「權力下放」的觀念嗎?我猜每個人都希望看著自己的「老闆」,說道:「幫我弄杯健怡可口可樂來吧!」多棒的畫面呀。但是更進一步想,他的所作所為,正是「個人擔當」與「問題背後的問題」的最佳寫照。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幾章中詳細探討QBQ,但此刻先來看看這位服務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做的決策。

當時是中午尖峰時段;他已經忙不過來。但是,他注意到一位顧客好像必須招呼,於是決定盡力幫忙,即使這位客人並不在他的服務轄區內。我當然不曉得他當時在想些什麼,但許多人在面對類似狀況時想到的是:

「為什麼每件事都該我做?」

「到底是誰負責這區域?」

「要等到什麼時候,管理階層才會提供更多商品?」

「為什麼老是人手不足?」

「顧客要到什麼時候才學會讀菜單?」

類似的想法與感受是情有可原的,尤其在沮喪時更是如此。然而,以上的問題全都不可取,不僅負面,又無助於改善現況。在本書其他篇章,將把這類問題歸為「錯誤問題」或「爛問題」,原因是提出這些問題既不正向,又缺乏行動力量。這些問題也與「個人擔當」的精神背道而馳,因為每個問題在在暗示某人或某事應該為問題或狀況負起責任。

然而不幸地,這些問題往往最早進入人的念頭中,可悲的是,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一般人往往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會是「錯誤問題」。

往好處想,沮喪時刻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而QBQ 恰巧能幫大家好好把握這些機會。當腦中浮現「錯誤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對呀!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更多協助?」),或是選擇拒絕,並提出更好、更有擔當的問題,例如:「我該如何改變現狀?」以及「我該如何盡自己的力量,來支持我的團隊或組織?」

總而言之,QBQ 的精髓是:

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那位服務生正是如此。他沒有提出「錯問題」,因此沒有被眼前的狀況引導到負面去;相反地,他在當下便整理自己的思緒,做出更好的選擇、提出更好的問題。撇開用字遣詞不談,他的行為清楚地表現出那是有擔當的思維,例如:「我如何能幫上忙?」以及「我如何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改變一切的,正是他的選擇。

離開餐廳之前,我給了他一筆「不算小」的小費,我和其他人一樣,把找來的二十五分錢放在吧檯上。(騙你的啦,其實我放了幾塊錢的小費。他真的當之無愧。)

幾個月後,我回到那家餐廳。當我問到「我最喜歡的服務生,雅各.米勒」(我喜歡他的姓氏)時,老闆娘說:「抱歉,先生,雅各已經不……」

我馬上想:「天哪!你們竟然留不住我的貼身服務員?你們留不住一位會注意顧客、心想『現在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服務?』的人?」我真不敢相信他們竟然放他離去。

但我什麼也沒對老闆娘說,只是打斷她的話:「天哪,你們留不住他嗎?」機靈的老闆娘答道:「喔,不是啦,先生,我們沒讓他走,而是讓他升任管理職位了。」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管理職位?真是浪費人才!」(如果你是管理者,想笑儘管笑吧。)

其實,在了解雅各的思維方式後,我對他能如此快速朝向既定目標前進並不意外。這也正是個人擔當所造就的不同之處——到頭來每個人都是贏家:顧客、同事、組織、每個人。

至於雅各本人呢,撇開小費與升遷不談,我不由得想到在雅各做了更好的抉擇、提出更好的問題並做個有擔當的人之後,最大收穫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觀感。

2.問更好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談談實踐「個人擔當」的工具: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建立在一項觀察上:每個人在第一時間,往往會做負面的反應,因此腦海中浮現出「錯誤問題」或「爛問題」。但是,如果能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修鍊自己的想法,看到原始問題的背後意涵,再提出更好的問題,那麼問題本身將引導我們獲得更圓滿的結局。

QBQ 的指導原則之一是「答案就在問題之中」,換句話說,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因此QBQ 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問題」。如何分辨問題的好壞呢?比較好的問題,究竟「長」什麼模樣?

本書將幫助讀者分辨並提出比較好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說,以下是創造QBQ 的三項簡單指導原則:

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者「你們」。

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比如說,「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將焦點放在行動上。「我能做什麼?」說得簡單,但可別被它的簡單給騙了。QBQ 就像寶石,由許多切割面所組成,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將探索這些切割面,看看QBQ 的發問方式,將對你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

本文節錄:【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作者簡介

約翰‧米勒John G. Miller  

QBQ公司的創辦人,位於科羅拉多的QBQ公司從事組織發展,以「協助組織,使個人擔當成為核心價值」為宗旨。

米勒畢業於康乃爾大學,自1986年開始積極參與訓練開發事業。現在與太太凱倫居於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他們有七個孩子以及一群可愛的孫子們。相關著作為:《QBQ的5項修練》、《QBQ!就是要傑出!:47個讓組織脫穎而出的方法》等書。想更了解米勒?

QBQ公司網址:qbq.com
QBQ臉書:www.facebook.com/TheQBQ/

 

Edit:Luna
※本文由遠流出版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