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以和為貴,害怕展現真實的自己?保持舒適自在的關係,才能與人更親近

2378

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裡,都有一定程度的親密感,從我們和熱狗小販的偶遇關係,到五十年的婚姻關係,統統都有。親密感建立在以下的基礎上:像是個人自主性、同理心、慈悲與善良,以及關係裡單方呈現的美德。

「自我」和「我們」

在人際關係裡,親密的程度愈高,得到的獎勵愈多,但風險也愈大。當你敞開心胸並且投入在人際關係時,你不可避免地會讓自己變得更赤裸裸,也更脆弱。然後,其他人可能更容易讓你失望或是傷害你。我們如何才能一方面獲得親密關係的好處,而同時也能應付隨之而來的挑戰呢?

矛盾的是,為了從「我們」的關係裡獲得充分的好處,你需要保持「自我」的中心地位。正如俗諺所說,籬笆促成好鄰居。強烈的自主意識——你是你自己,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促進親密的深度。

例如,當你覺得你和自己的身體緊密結合時,比較容易對別人的感受保持開放的態度;當你照顧好自己的需求,自然可以接受他人的需求;知道自己可以退後一步,則能幫助你繼續向前邁進。

就像自主性能夠實現親密感一樣,親密感也能支持自主性。親密而且養分充足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感受到身為一個人所需的安全感與價值,這促使我們自信而獨立。在一個正向的循環中,自主性和親密感,就像是魚幫水,水幫魚。它們攜手讓你變得更有韌性。

個人背景的作用

當自主性較低時——亦即當一個人感到不堪負荷、受到擺布或是與其他人糾纏不清時,就比較不會有親密感,特別是經過時間的洗禮之後。然而,在處理「我們」的問題時,保持「自我」可能很難。當別人對你做出以下任何事情時,問問自己,是否能夠保持舒適自在的自主性:

  • 希望從你身上得到什麼
  • 對你不滿意
  • 試圖說服或影響你
  • 不尊重你的界限
  • 企圖駕馭或是控制你

一個人如何回應自主性所受到的挑戰,部分取決於他或她的性情。人們對於親密感和自主性,孰輕孰重,會有正常的分歧。社會性和外向性/內向性等自然差異,在兒童時期就可以看得到,而且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

有一個關於父母的笑話:當你有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一切似乎都需要去「培育」,但是在第二個孩子之後,你將意識到養育孩子有多大程度必須順其「自然」。

當然,「培育」還是會帶來巨大的差異——那是從你的第一口呼吸開始,持續到最後一次呼吸,一切發生在你身上的,以及你用它做了什麼。

從出生開始,你就開始探索獨立性和個性:選擇你要看的地方,以及想要吞下什麼或吐出什麼;發現接觸到你皮膚上的溫暖,是來自於另一個身體;了解別人可能有著與你不同的想法和感受。一路上,你自然會搞砸、會犯錯,而且有時候會讓別人神經緊張。

然後世界會對你做出回應。有一些父母、親戚、教師和文化會重視並支持兒童的獨立性和個性,有些則不然,而且在這兩者之間還有許多的可能。兒童展現自我表達與主張的數以千計的小片段,一一被巧妙地接受和管理(或是相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累加起來的結果就是這樣或那樣形塑著一個人。

想想你的個人史,並且花一些時間來回答以下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關注和你的自主性有關的經歷。

在童年時代,你在周圍觀察到了什麼,例如當你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表現出自以為是、沮喪或是頑固時,會受到何種對待?如果你的行事作風也像這樣,你受到的對待又是如何?在你還小的時候,這對你有什麼影響?還要把成年以後的生活,還有其他人如何對待你,考慮進來。

如果要你大方地呈現真實的自我,你會覺得有安全感嗎?你曾需要降低你的需求,以保持和平嗎?當你堅決、武斷時,其他人可以理性地接受嗎?或者無法接受?

滋養自主性

接下來,退後一步問問自己,這段歷史對於今天的你可能有什麼影響。把其他人對待你的方式內化,是很正常的,例如限制、壓抑或是羞辱你的個性和獨立性,然後你也跟著對自己這樣做。請想一想你在重要的關係中,對於以下的狀況,自在的程度如何:

  • 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要求你想要的東西
  • 如果其他人不同意,仍然信任自己的判斷
  • 為他人挺身而出

無論你從哪裡開始,都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我們」當中,加強有益身心的「自我」感。

關注自身的經驗

請留意自己的注意力有沒有被「拉」到其他人身上,因而遠離自己。當發生這種情況時,請回到根植於你體內的自身經驗上。你所經歷的,非關對錯,也無關正當與否。它純粹就是它原來的樣子,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它持續的覺察上。

想像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界限

找到一種別人在那邊,而你保持距離站在這裡的感覺。你可以想像在你和他人之間的地面上,畫著一條線,或是圍著尖尖的柵欄,或者如果需要的話,有一道堅不可摧的玻璃牆。雖然這聽起來很可笑,但是我聽到《星際爭霸戰》中的寇克艦長的聲音,在我的腦海中響起:「史考提,武裝起來!」

從內心主張你的自主性

回想自己覺得堅決而強硬的時刻,專注於你身體裡的這種感覺。刻意告訴自己這樣的事情:像是「我可以決定什麼是適合我的。」「我不必認同你。」「你和我是不一樣的,這樣沒有關係。」「我不需要給你你想要的東西。」由於一些現實的因素,你可能不得不忍受一些事情——你可能不得不聽老闆的絮絮叨叨,來保住你的工作,或者在家庭聚餐中禮貌地對一個惱人的親戚微笑,以維持氣氛和諧。但是你要知道,是你自己做出這個選擇,而且是根據你自己的價值所做出的最佳選擇。

動員內在的盟軍

親密感可以支持自主性,因此請對與你同一陣線的他人,保有一種內在感,這樣可以幫助你力挺自己。想想那些喜歡你,並且尊重你的獨立性的人。想像一下,如果其他人對你劍拔弩張、咄咄逼人或是想要操縱你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把那些支持你的人在你腦海中的音量調高,並調低那些挑戰你的自主性的人的音量。

 

本文節錄:【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一書

作者簡介

瑞克.韓森博士

一位心理學家,「自我導引的神經可塑性」的權威,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資深研究員、「泉源神經科學與觀慧學院」(Wellspring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Contemplative Wisdom)的創立者。同時還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他曾於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歐洲、北美、澳洲的禪修中心任教。

他的書被翻譯成26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通,包括《大腦快樂工程:發現內在的寶石,像佛陀一樣知足》(Hardwiring Happiness),《像佛陀一樣快樂 : 愛和智慧的大腦奧祕》(Buddha’s Brain)、《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Just One Thing)以及《天生母性》(Mother Nurture)。他身兼《智慧的腦》學刊(Wise Brain Bulletin)編輯,並擁有眾多的有聲節目。

佛瑞斯特.韓森

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商業顧問。他負責主編「Eusophi」網站,致力於分享來自於快樂、健康、財富與智慧等領域專家的高品質內容。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畢業生,住在舊金山灣區,把跳舞當作是畢生認真追求的一種嗜好。

 

文字編輯:Tina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