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憂鬱」不容輕忽!在憂鬱與正常之間,我們都遊走在灰色地帶

1877

許多人心目中的喜劇泰斗,主演過無數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野蠻遊戲》、《心靈捕手》,甚至得獎無數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你還記得嗎?或是主演《王牌天神》、《楚門的世界》的金.凱瑞(Jim Carrey),他的眼神及招牌誇張表情讓人印象深刻。還有童星出身,笑容甜美,常在愛情喜劇電影現身的茱爾.芭莉摩(Drew Barrymore)──他們,都曾受憂鬱症所苦。

關於微笑憂鬱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指出,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指的是「有憂鬱問題,但卻成功將問題隱藏的人」。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其實非常憂鬱。

憂鬱問題

從憂鬱情緒到憂鬱症,是一個連續向度的光譜,也會在兩極之間持續不斷地變動。

情緒會因著每一天的生活事件,或大或小的外在刺激,讓人措手不及的緊急狀況,長期累積的重重壓力,來自社會、家庭環境或個人擁有的內在信念、性格及行為反應模式,而交錯影響及變化著。因此,關於情緒的覺察不能輕忽,而憂鬱問題更是不容小覷

成功將問題隱藏

憂鬱

這讓我想到,微笑憂鬱的族群往往能力也相當優異。

換言之,他們可能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領頭羊,在他人的眼裡就是成功、傑出及優秀的代名詞,簡言之,就是「人生勝利組」。同時,對旁人而言,他們可能都沒有「客觀的憂鬱理由」。也就是,有工作、有車、有房、有伴侶、有父母、有兒有女……什麼都有。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既然應有盡有了,是要憂鬱什麼呢?

其實,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主觀經驗」裡,外在客觀現實如何,旁人看來有多美好,跟當事者的內在主觀世界,往往都是天壤之別

名人自殺,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如同一場戰鬥,誰能來幫助自己?

除了名人案例,更多的,是看不見的黑數。對我而言,能夠勇敢面對,甚至願意在鏡頭前分享自己走過憂鬱歷程的名人,非常地勇敢,更是了不起。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那些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敢公諸於世,甚至連對親近的人都不願揭露的憂鬱經歷。

因為他們必須自我揭露,承認自己並不如大家所以為的正向積極,光鮮亮麗;要承認自己,所有的徬徨、脆弱、軟弱、黑暗甚至毀滅性的一面,還有許多撐不下去的夜晚,都在無聲地哭泣。他們讓大家知道,憂鬱並不可恥,更是不罕見。

不僅是前述的公眾人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周遭的人呢?

身為創業第一代,隨時枕戈待旦的「老闆」,在公司裡運籌帷幄的「高階主管」,看不見照護及責任盡頭的「長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或者孩子需要時時跑醫院復健,因為有發展遲緩的「主要照顧者」;看起來是核心家庭,其實是「偽單親」的族群,甚至是老公去大陸經商,早已另組家庭;或老婆有躁鬱症,時常發怒,但是為了事業形象,還有面子,只好繼續當貌合神離的「假面夫妻」;不被家人接受及祝福,被人歧視及訕笑的「同性戀族群」;還有長年的「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但無法徹底根治的癲癇、僵直性脊椎炎,以及各種免疫系統疾病,例如乾癬、紅斑性狼瘡等。

憂鬱

這些人之中,大都是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看起來正向開朗,也充滿正能量。甚至很多人在大眾心中,就是正能量女神的化身、激勵男神的象徵。然而私底下,在許多人看不見的那一面,卻是高度焦慮、長期憂鬱、持續失眠。

在憂鬱症與正常之間:我們都遊走在灰色地帶

沒有得到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的診斷,沒有吃抗憂鬱劑,並不代表不曾憂鬱、不會憂鬱,或毫無憂鬱的情緒。

所有的人,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兩端之間遊走著。我們都一樣,差別只在於此時此刻的你,是靠近淺灰色那一端,還是深灰色那一端

每當出現自殺新聞事件,所有人就會開始努力拼湊自殺者的憂鬱樣貌。如果找不到憂鬱症的證明,也會去找出其他的蛛絲馬跡。總之,就是找個理由及解釋,說明他為何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

要拼湊出憂鬱症的樣貌並不困難,但這一切其實都是事後諸葛。

人都有一種傾向,就是「選擇性」地蒐集證據。也就是,去採訪他身邊的親友,去找到足以支持他早已憂鬱的痕跡。然而,那又如何呢?時光無法倒流,憾事無法挽回。

真正重要且關鍵的是,如何不在憾事發生後,才悔不當初、長吁短嘆,徒留親友的傷痛與遺憾永遠刻在心中。還有,所有人如何能及早自我覺察、辨識及了解內心的訊號,讓自己處在安全的網絡,而不會走到選擇結束生命的這一步。

本文節錄:【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一書

微笑憂鬱

【作者簡介】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粉絲專頁: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本文由寶瓶文化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董事長碎碎念》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職場行銷、成功守則、名人勵志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董事長碎碎念》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