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前副總理、曾在一九六〇年代推行韓國經濟開發政策的張基榮有這樣一句話,「負債也是一種資產」。在一切都很匱乏的那個時代,要將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除了靠借債之外別無他法。張基榮的這句很簡短的話在今天韓國的新生代富豪中間是非常受到推崇的。
世界零售業龍頭沃爾瑪集團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祕訣時說:「沃爾瑪之所以獲得如此迅速的發展,這和各個賣場良好的銷售業績是分不開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另外,活用銀行貸款和就近招商也是沃爾瑪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姆從年輕時就一直奉行這樣的原則:如果向銀行貸款,就要做到能貸多少就貸多少。所以,沃爾瑪的規模做得越大,他們所負的債就越多,甚至達到拆東牆補西牆的程度:用這個銀行的貸款來還另一個銀行債務。但是,山姆懂得怎樣將債務高效的運轉起來,而且也成功的讓自己的賣場躋身於全球第一大賣場的位置。
現在,《富比士》所公布的全球十大富豪中,其中就有五個人是沃爾瑪集團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家族成員。
當今,韓國人非常認同這句話:「有債即還,絕不欠債」。這種並不正確的觀點在經歷了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更是得到了韓國人的廣泛認可。當時,銀行的利息的確高得讓人難以接受,就連三星這樣的大集團為了周轉資金,寧願去借利息高達百分之三十六的高利貸也不願去銀行貸款,所以作為普通的市民對高利息更是心生畏懼。當時,人們的觀點早已經超越了「借債很危險」這樣的認知,而是很堅定的認為「債就是惡魔」。
還好,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韓國經濟也早已走出了亞洲金融危機的陰霾。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紀這些年來,韓國推行了經濟規模調整和改革,而且顯示出了強而有力的成長趨勢,同時也還清了早期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的資金。所以,不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個人,制定投資策略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一定要做到有彈性的修訂投資方式,如果我們一味的使用保守的投資方式,那麼就很可能落後當今世界。
真正成就新生富豪的一等功臣是「投資」
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韓國的新生代富豪們用什麼方法讓不到一億韓幣的本錢成就了今天的輝煌?其實,那些本錢的確是太微不足道了,並不是這些本錢成就了新生代富豪,真正成就新生富豪的一等功臣是「投資」,也就是透過銀行貸款,高效的管理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然後透過投資躋身於富豪之列。
李運明是一位韓國人,幾年前三十歲出頭的他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四千萬韓幣在中國購置了房地產,後來他便把這些房地產作為抵押,分別從中國和香港的銀行進行貸款,然後將這些貸款再次投入到中國的房地產領域,透過這樣的方式,僅僅用了五年的時候,李運明先生的收益額已經高達二十四億韓幣。現在,李先生又打算和中國幾家銀行進行貸款,繼續投資中國的房地產。
姜昌根現在是韓國一家大型貿易公司的資深總裁,現在年僅四十歲的他已經是韓國的大富豪了。他的公司年銷售額已經超過了六百億韓幣。當年,他創業初期僅僅依靠首爾經營飾品起家。
在他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後,有人問他,創業初期有多少錢的資本?
姜先生笑了笑回答說,當初他的初期資本都是向朋友和親戚借來的,總共是八百五十萬韓幣,這就是他全部的財產。獲利後他便想各種辦法去借更多的錢。因為他明白,要做大事業,就要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債務,將債務轉變成一種非常有用的投資本錢。他說,現在自己的銀行貸款已經達到了幾十億韓幣,很多人都知道他負債高達幾十億,可是在大家眼裡,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富豪。
借債致富不是不可行
上面的這幾個事例都是「借債致富」的典型。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自己有錢還要去借錢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借錢進行投資的話所得到的投資報酬要比利息多得多。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用借來的一百萬新臺幣投資賺了十五萬,除去利息五萬新臺幣,我們還可以淨賺十萬新臺幣,就是這個道理。
一九三九年,美國經濟正處在蕭條時期,當時,有很多新上市的股票交易價格都很低,一股連一美元都不到。那時,年僅二十六歲的年輕人約翰.坦伯頓便向他的老闆借了一萬美元用來買這些價格低廉的股票,他將每個上市公司的股票都買了一百股。
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約翰.坦伯頓認為,戰爭會讓各種物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就算是二流或三流企業都完全可以獲得較大的收益。所以,他下便決心進行投資,就算是借錢也要投資。後來的事實證明了約翰投資策略的正確性,他用借來的一萬美元為他賺了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而且約翰.坦伯頓也被譽為「全球投資之父」。我們需要向他學習的就是他的「借錢投資哲學」。
生活中有很多人借錢只是為了買高級奢侈品用來炫耀自己,也有一些人用借來的錢去海外去旅遊等等。而對於富人而言,他們借錢只有一個目的:投資。那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比如買奢侈品、旅行等,奢侈品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在旅行中花掉的錢會隨著消費而消失,所以最終剩下的除了債還是債。但是如果為了投資而借錢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借錢進行投資除了還利息,還可以讓自己額外獲利。這也是很多新生代的富豪所採用的債務祕訣之一。他們借債進行投資,雖然從表面上看欠的貸款的確越來越多,但他們因投資而得到的報酬也越來越大。
一家金融機構透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在美國排名前十位的富豪中,幾乎人人都有很高的負債,他們都可謂是「負翁」。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所欠的債都用來投資了,而不是消費。當初,他們從銀行借出巨額貸款作為自己的事業資金,然後將這些錢投資到發展前景良好的房地產、股票和海外基金等領域裡,最後取得了豐厚的收益。一九九五年的時候,美國排名前十位的富豪共同的負債額高達兩千五百三十億美元,到了二〇〇一年,這個數目成長到三千四百六十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成長。在一般人看來,他們的欠債是為了購買高級消費品,包括名牌家電、豪華小轎車、名貴首飾等,這些讓他們「不得不」欠債,可是對於富人而言,他們的欠債是為了擴張自己的資產,是一種投資的策略。
不同的人看待同樣的問題,所站的立場不同,他們所得到的結論就不同。有不少人擔心自己會成為「高利貸」的奴隸,所以就對借債敬而遠之,而富人就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將債務用活,從而讓自己的投資收益更上一層樓。也就是說,富人可以積極的利用他人的錢去做投資,從而創造出很大的收益。
有人採訪新生代富豪的時候,問過他們在平時是否用信用卡。但是很多新生代富豪的回答都讓人感到出乎意料,因為他們的回答竟驚人的一致:「信用卡?沒有。」
有的則回答說:「是有,可是沒用過,都不知道放哪裡去了。」
在他們眼裡,刷卡消費的行為並不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他們普遍都認為,使用信用卡是方便了很多,也可以透支,只是這樣就會誘導自己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而且還為自己招來了很多幾乎沒有價值的債務。
活用負債
對於新生代富豪而言,他們在活用債務的時候有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第一,借債的前提條件是確信自己即將進行的投資可以獲得收益。
我們可以借到錢,可是借不到大腦。靈活運用投資知識和資訊來賺錢的智慧是在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僅僅借到錢還距離成功很遠,只有透過不斷的努力累積自己的投資知識才是不變的道理。
第二,借債最好不要借短期債,而要借長期債。
事實上,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只想著用一條蚯蚓就釣上一條大魚,這可能性的確太小了,短期債務只會讓我們的投資風險更大。
投資報酬和「時間」有必然的關聯,借短期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證券公司的「信用交易」。如果我們堅信自己看中的股票一定能漲,所以就向證券公司借入資金,進行買進、賣出證券的交易活動,這就是短期負債。而那些為了投資,樂意去借錢的新生代富豪絕對不使用「信用交易」這一招。
一位投資界的著名人士曾經說過:「借錢去炒股,這是聰明人自取滅亡的最佳途徑。」
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希望用貸款進行投資時,這些貸款一定要具備能長期低利使用的特徵。
第三,貸款一定要在自己所能承擔的範圍內。
一位新生代富豪說:「至少你應該具有支付利息的能力才行。從本質上說,不管自己的條件如何,不能完全指望『借雞生蛋』,因為這是完全不可靠的。」約翰.坦伯頓說:「生產性的貸款是必要的,然而無止境的貸款也不是一種高明的做法。倘若要賺大錢,那就應該轉換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改變對『負債』的片面認知。同時,我們要必須具備高超的判斷能力、預測能力和自信心,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本文節錄自:《負翁,富翁: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談舉債經營的藝術》一書

【作者簡介】
崔英勝,名字像韓國人,但跟韓國一點關係也沒有。文學院出身,卻對金融、行銷饒富興趣,大學因為熱衷投資,畢業前就存到人生第一桶金,同學出社會後為低薪發愁時,他早已領先了好幾大步。如今工作閒暇之餘,他決定發揮文科生的本事,總結自己對商場的所見所聞,著有《品牌》、《看完巴菲特也不會致富》。
李吳,專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