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班傑明.富蘭克林說過的一句名言。
這位美國著名的學者、政治家、賓州大學的創始人,在一七三六年發表的一篇《為渴望富裕的人提出的有效建議》的文章中提到了這句話。
其實,如果按照富蘭克林的哲學,只要你能夠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那麼你一定會獲得不少的收穫。富蘭克林的這一個理念沒過多長時間就被企業所採納。
到了一九五○年代,彼得‧杜拉克針對白領階層闡述了他的「目標管理」學說。根據這一學說,企業開始不再對個別員工實行強制性的管理,而是由他們任意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實現既定的、多方共同協商制定的目標。
這樣的管理體系被企業採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在企業當中出現了新的問題:當時,由於員工的工作量開始不斷增加,企業需要在預先確定的時間之內完成臨時出現、臨時加入的目標,而繼續採用原先的做法就顯得很困難。
因此,他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為自己提供支援的新方式,而時間管理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其實,說到精確的感知時間,就不得不提到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五十六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這種方法是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紀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並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這一個時間管理法到底是什麼呢?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第一,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要點:

(一)保持時間紀錄的真實性、準確性
這裡的「真實」是指當下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則是要求紀錄的誤差應該保持在十五分鐘之內,否則紀錄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二)切勿相信憑記憶的估計。因為人對於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
(三)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四)及時調整時間的分配計畫在檢查時間紀錄的時候,要找出一個時段分析計畫時間與實際消耗時間的差別,並且以此作為根據,對下一個時間段的使用進行重新的分配。
(五)堅持就是成功
第二,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步驟:

(一)記錄
運用各式各樣的耗時記錄卡,就能夠非常準確的記錄時間耗費的情況。
(二)統計
每當填完一個時間區段之後,對時間耗費的情況也應該進行分類統計,看看用於開會、聽匯報、檢查工作、調查研究、走訪使用者等等各個項目的時間比例到底有多大,並且繪製成為圖表。
(三)分析
對照學習的實際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從而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是什麼。
(四)回饋
根據分析的結果來制定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一系列計畫,並且做到及時落實於下一個時間段。
柳比歇夫應該是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對時間的敏感度。在我們身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理時鐘,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
我們可以說,像柳比歇夫這樣的人,才是時間的真正朋友。因為他們了解時間,而且經過長時間的刻意訓練,甚至根本不需要手錶就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所有活動。
既然「支配時間」或者說控制時間,讓它聽我們的是不可能的,那麼解決方法就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真正的了解時間、精確的感知時間;而後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也就是說「與時間做朋友」,這樣我們才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讓我們輕鬆的學習。
本文節錄自:《精準學習:學霸都在用的41項法則,打造高效率讀書心法》一書
作者簡介
林裕祥
從小熱愛問問題,問到爸媽都嫌兒子煩,進了理學院後,憑著追根究柢的精神,也常難倒系上教授。喜歡打籃球跟做科學實驗,夢想是到非洲看動物大遷徙,著有《培養IQ不腦殘》。
屠強
專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