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洙: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過你自己作主的人生!

    3181

    人類是社交性生物。這意味著,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人連結,期待參與在關係之中。同時,也希望自己能被他人理解與認同。回到數千萬年前,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代。那時生存並不容易,野獸環伺、食物取得困難,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才能讓人類更有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推薦序 委屈自己,是心受傷的證明

    在演化劇本的安排下,那些能夠好好與他人建立關係,不被團體拒斥者,將更有機會活下去。代代相傳,直到今日,我們逐漸發展出一個內建「社交需求」的大腦。帶著這樣的天性,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雖然已不必生活於荒郊野外,面對叢林猛獸,但毫無獨自生存能力的小嬰兒,一樣面臨著生存的考驗。

    脆弱時刻,能讓我們存活的,就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父母除了提供食物、水,這樣的生存必需品之外,還餵養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從父母與嬰兒互動的那一刻開始,心理學研究在在顯示,生命初期照顧者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品質,如此深遠地影響嬰兒長大後,乃至這整輩子與其他人互動的品質。

    長大之後的我們,可能過度需要他人認同,才能感覺自己活著;或許為了滿足別人需求,習慣委曲求全;可能懼怕獨處、擔心不被愛、厭惡不夠好的自己……這些大大小小的心理傷痕,很可能就是我們在生命初期,從爬行到步行的成長路上,跌跌撞撞而留下的疤。

    雖然三歲前的記憶是片斷、模糊的,但那時與人互動的種種,也都在腦中留下了刻印,持續在長大後影響著我們。因此,不管你是濫好人、認同成癮、自我矛盾,還是覺得自己像書中提到的某些案例。首先要做的,就是練習不再苛責自己。那些傷口,並不是我們選擇的,那不是你的錯。

    但同時也別忘記,長大之後,我們其實已有能力正視那些傷口、理解它,並且試著練習用好的觀念與方法面對它,甚至超越它。那顆熱愛社交的大腦,還在期待我們用更多「夠好的」社交經驗形塑它;無論你現在幾歲,大腦仍具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透過閱讀、反思與持續練習,終有一天,新的自己會從心的傷痕中慢慢萌生。

    臨床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

    ◆勇敢做自己,你辦得到嗎?

    「討厭就直接說「討厭」!」這是我對渴望生活自由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有時我自己也會這麼說。

    「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過你自己作主的人生!」

    「不必獲得每個人的認同,人生由自己決定!」

    「如果你覺得沒有誰就無法活下去,現在請立刻鬆開他的手,這樣你才能真正自由!」許多人覺得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甚至點頭附和。然而這些覺悟帶來的效果沒有維持很久,又開始在意起別人的眼光。就算討厭也沒有膽子吭聲;生氣時不敢表現怒意,臉上甚至帶著詭異笑容,這全都是因為覺得讓對方失望是要不得的事情。

    但事實上,你知道根本沒什麼大不了,雖然理智上充分了解,而心裡想的又是另一套,沒有獲得他人認同讓你感到很焦慮。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有時甚至覺得憤怒:「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從這樣的生活解脫?」感到鬱卒又生氣。

    「為何會變成這樣?我也想像海浪一樣,盡情發出波濤洶湧的聲音,為什麼不能自己作主?難道就不能堂堂正正、抬頭挺胸過生活?」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則是:「可以!」雖然不是那麼簡單,但絕非不可能。只要找出這麼辛苦活著的原因就可以解決。內心的問題,必須自己去理解,才有辦法治癒與成長。

    ◆無止境的奉獻,卻換來滿心疲憊

    哈娜是平凡的三十歲職場女性,每天早上睡醒睜開雙眼,第一個念頭就是:「漫長的一天該怎麼度過?」心裡感到無由來的沈重與不安,總覺得有一股不好的預感,雖然仔細想一想,並沒有什麼特別之事。勉強打起精神,趕緊準備出門上班,但腦袋裡還是被莫名的恐慌塞爆。

    「這件衣服會不會太花?這件又好像太素……。」看著鏡中的自己,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只好努力在腦中浮現今天會見到的所有人面孔,同事、主管、客戶、男友……總覺得不管穿哪一件衣服,好像都會讓人當話柄。千挑萬選之後,還是選擇了那一百零一件,不會太花俏也不會太素,自認為是最萬無一失的衣服。

    「今天要跟同事打招呼嗎?要聊些什麼好?」人都還沒到公司,腦袋就已經開始忙碌運轉。進公司都已經這麼多年了,對哈娜來說,跟同事打招呼依然是一道難以克服的關卡。總覺得每次走進辦公室,大家都在注視自己的一舉一動,所以總是低著頭,以最快的速度走到座位上。

    雖然只有短短幾步的距離,卻好像走了一個上午那樣長。一想到還有一整天要度過,哈娜開始緊張起來,忙著做心理建設。如果不這麼準備,她沒有辦法跟任何人見面,因為深怕自己「做錯事惹人討厭」。其實哈娜經常聽到別人稱讚自己「人好好」,總是心存善念。

    從不與人對立,不管是誰拜託她幫忙,一定好人做到底,而且從來不會發脾氣。她對男友也是這樣的態度,深怕男友會離開她,所以總是焦慮。也因為如此,她答應男友所有要求,努力迎合對方,交往不久就跟男友發生性關係。她這麼做不是因為享受性愛,也並非為了要確認感情,純粹只是希望利用肉體關係,讓男友捨不得離開她。

    但是一旦開啟了這樣的關係,男友每次見面就要求上床,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是男友洩慾的工具,暗自擔心在男友眼中自己是個隨便的女人。每次約會完回到家,總是無止境的後悔,但是又無法鼓起勇氣說不,深怕拒絕對方會換來分手,而每次的迎合感覺又像是在殘酷地踐踏自尊,演變成左右兩難的窘境。

    哈娜跟主管的關係也很緊繃,尤其是金課長,光想到這號人物就讓人胃痛。金課長是一位中年男性,更是個完美主義者,芝麻小事都力求完美,不管犯了多微不足道的錯,他總是暴跳如雷。每次面對金課長,哈娜就會渾身僵硬,變得極度焦慮,腦袋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金課長交代的事情,別說拒絕了,還要求做到完美,總是要付出更多心力應付,有時候還要犧牲假期,連週末也要來加班。雖然被金課長誇讚過,但安逸也只是暫時的,一想到將來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出錯被大吼一頓,又開始繃緊神經,上緊發條。

    像這樣反反覆覆的情緒波動,是哈娜每一天的生活寫照,最近嚴重到連回家也無法放鬆,晚上更是難以入睡,莫名的不安與緊張,疲勞感排山倒海而來。偶爾情緒失控、覺得滿腔怒火時,就會幻想自己大膽遞出辭呈的情景。忙完一天回到家裡的哈娜,總是憂鬱纏身、心力交瘁。「早知道就不要發表意見,別人一定笑我無知。」她總是會想起某個難堪的瞬間,然後被陣陣的後悔與自責侵襲。

    「唉,我應該先稱讚她包包好看的,怎麼辦?她好像很失望。」她想起今天見面的朋友臉上的表情。哈娜只要跟誰見面,總會想辦法稱讚對方,希望能跟朋友有話聊,但是太刻意的讚美,往往壞了好事。而即便事過境遷,總是讓哈娜覺得懊惱、羞愧。

    哈娜很愛檢討自己一天做過的事與說過的話,事後回想,若發現對方當時的表情彷彿有異狀,就會掉入無止境的後悔深淵,因此經常有「做人真的好難」之嘆。彷彿戴著面具,這個面具會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斷變化,覺得自己根本就是一個偽善者,為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透頂。

    與人相處有障礙的自己,是那樣的可悲,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總是忙著猜測別人內心的想法,想到這裡就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其實哈娜的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得到別人認同」,例如聽到:「妳真好」、「妳好有魅力」、「妳好厲害」才會感到心安,哈娜有明顯的「認同成癮」傾向。

    延伸閱讀:李寅洙:你拼盡全力,卻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

    作者簡介

    李寅洙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與美國精神分析協會認證的精神分析權威。

    曾擔任三星首爾醫院精神科醫師與臨床講師,並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分析研究所進修,研究憂鬱、不安與睡眠障礙等病症,還共同參與了哈佛大學睡眠精神醫學教科書的撰寫,而《孩子的自尊心》是與父親李武石共同執筆的著作。

    目前在韓國開設「李寅洙精神分析所」。

    李武石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認證的權威專家,是韓國僅有的五名國際精神分析權威之一,也是韓國知名的醫學博士。

    從事精神分析已有45年之久,曾擔任大韓神經精神醫學會會長,在全南大學教授精神醫學30年。

    2005年曾獲精神分析學術獎,著有110篇論文,暢銷書則有《30年來不曾放鬆》、《李武石的想法》、《孩子的自尊心》等。現開設「李武石精神分析研究所」,除了進行精神治療分析,也致力於培養精神分析領域的專家。

     

    ※本文由方言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